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10月09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蒋巷村:小康路上的田园牧歌

实习生 崔博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润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10月09日   01 版)

    洋房别墅成排,稻穗金黄饱满,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桂花飘香,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这里曾是有名的“洼地恶水”贫困村,如今已发展成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全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

    勤劳让口袋鼓起来

    家家住别墅,户户有汽车,老人有养老金,孩子有奖学金,村里提供免费的老年公寓,还额外报销一定比例的医药费。蒋巷村的福利比大城市都好。

    “幸福生活是我们一代代人奋斗出来的。” 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回忆过去,感慨地用一句民谣来形容上世纪60年代的蒋巷村,“蒋巷泽坞锅底塘,十年九涝一旱荒,泥草垛、茅草房,树皮草根拌青糠”。

    如今,他脚下的这片土地,比当年的低洼地高了近1米。

    1966年,23岁的常德盛担任生产队大队长,带着全村人担土填洼地,一根扁担、两只箩筐,10多年时间,共挑来50多万立方米的土铺在了洼地里,把1700多亩饱受洪涝灾害的低洼地变成了高产田。

    “吃饱饭了,但还是穷,一年忙到头只挣七八十块钱。”1993年,常德盛带领村民创办企业,建起了两条彩钢复合板生产线。此后,这家企业成长为江苏省钢结构件的最大生产基地,村里还建起了常熟第一家村级工业园。

    2000年,蒋巷村开始给村民建别墅,分批建成192幢。村委会主任蒋玉英介绍:“每套220平方米,造价近30万元,村民只需交12.8万元。房子里天燃气灶具、太阳能热水器、卫生清洁用具等一应俱全。”

    村里还建成158套三星级标准的老年公寓,年满65岁的村民可以免费入住。年逾古稀的倪同连已在村老年公寓住了近10年,他说,村里有九成多的老人都入住老年公寓,以前养老要靠子女,现在村里基本上全包了。村民还都有了养老金,男性满58虚岁,女性满55虚岁,就可以领取,每月600-2300元不等。

    74岁的村民沈明宝做了3次手术,前后治疗花费10多万元,自己只掏了2万多元。“村里人看病除享受合作医疗保险规定的医疗费报销外,个人承担部分由村里补助50%左右。”蒋玉英说,村民有什么病痛,村里医疗服务站的医务人员随叫随到。

    如今,蒋巷村每年村集体收入超过2000万元,村集体总资产已超过10亿元。2019年,蒋巷村人均收入达6.25万元,超过当年苏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学习让脑袋富起来

    图书馆、书院、电影院、科普馆、剧场、远程教育中心、村史馆,这些城市公共文化场馆蒋巷村都有。

    村里成立“农民读书协会”已有23年历史。村里的图书馆每天开放,村民人均藏书10本,从2000年开始,每年开展“读书学习先进家庭”评选活动,去年10月的评选,受表彰的学习型家庭达187户,表彰率达96%。

    2008年出台的《蒋巷村村规民约奖励制度》,内容涵盖移风易俗、文明规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事业建设等方面。

    村民蒋荫达说:“村里婚丧嫁娶一切从简,结婚男方不送彩礼,女方不陪嫁妆,办酒席村里提供场地,不收租金,只需要把厨师请过来就行,提倡减少铺张浪费。”

    每年,村里至少召开两次村民大会,共商村事。

    “老年公寓门口那边天一黑啥也看不见;村头的路口车辆速度快”,村老干部蒋阿毛在会上提出要修路灯,铺设减速带,这两个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村民蒋振华是教师,他说:“我儿子考上湖南大学本科的时候,村里奖励了2000元;考上浙江大学研究生的时候,奖励了5000元。现在,村里已经出了六七个研究生。”

    保护生态让环境美起来

    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荷塘碧波、生态园、湿地……蒋巷村是新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2019年成为常熟第一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28间简约精致的民宿每到节假日都爆满,蒋巷村书院负责人李梅介绍说,每年有近30万游客来村里观光度假,旅游收入超千万元。

    早在20多年前,蒋巷村人就开始注重生态保护美化环境。1993年,蒋巷村投资500万元建了个化工厂,投产两个月利润超过百万元,随之而来的却是严重的环境问题。经过村民大会讨论,村里决定“宁可赔钱,也要关闭化工厂”。

    “环境是村子的根,从那以后,村里开始集中力量搞环保,打造绿色循环系统,再也没有引进过一个污染项目。”常德盛说,2000年,村里建起日处理能力200吨的生活污水处理站、占地800多亩的生态园,还在主干道两侧建了26公里生态林带。目前,全村绿化覆盖率达60%以上。

    2016年,蒋巷村决定在1200多亩耕地上种植不施化肥、不喷农药的有机稻。几年间,“蒋巷大米”的市场价从每公斤6元涨到20元,村集体增收300多万元。去年,村里尝试“稻鳝共育”,每亩还可增收3000多元。

    每天傍晚6点多,村民沈明宝都要和老年公寓里的邻居结伴去村民菜园里看看。40多平方米的“自留地”里,有他亲手栽种的黄瓜、茄子、丝瓜等。

    常德盛说,现在生活好了,用机械种地,怕有的村民一时间无法适应,所以给村民设了“自留地”,不想种也可以承包给别人种。

    坐在田间地头,常德盛指着生态园说:“蒋巷村要变成一个大森林,为子孙后代造福。”

实习生 崔博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润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10月09日 01 版

蒋巷村:小康路上的田园牧歌
团结带领各族青年在天山南北播撒青春梦想
西藏极高海拔移民迈向小康
山西灵丘:激活青年奋斗的一池春水
大国创新引擎再升级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