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杨宝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10月16日晚,91名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创造力的科学达人在第十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网络主题直播活动中亮相。这91名获奖者中,既有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的小学生,也有做出有一定技术性、创新性发明创造的中学生,还有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在国内外科技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大学生,他们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少年的风采。
直播活动包含主题演讲、大咖寄语、圆桌访谈、微纪录片等内容。《从哈佛到昆明》讲述了第六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冯晶的青春故事;科创达人们的《一天》,展现了本届获奖的“小哥哥小姐姐”平常而不平凡的生活;《青春、创新、奋斗》访谈,既有获奖者的心得体悟,也有科技工作者对孩子们的深切期望。直播活动广泛展示了奖项发展历程、获奖者励志故事以及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成就等,截至当晚22时,累计吸引超460万人次在线收看互动。
“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已走过16年历程。2004年,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经党中央批准,小平同志亲属遵照他的遗愿,捐献他生前全部稿费,由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共同设立“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至今共有1190名大中小学生获奖。据统计,这些获奖者中,有6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奖、2人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这初步展现了“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结出的硕果。
今年开展的第十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评选表彰工作在评选方向、评审方式、宣传形式上进行了优化创新。评选在要求与学段能力相符合前提下,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差异化考评标准,向中学生适当倾斜,评选学科更加紧扣国家发展和民生急需等。评审工作包括网络初评、线下终评等程序环节,根据疫情防控需要首次采用“云评审”“云答辩”等方式,评委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和评判学生成果。同时,严格规范评审程序,注重公平公正公信,对学术不诚信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
活动方还重点发布了“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建设方案。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将重点面向全国中小学,通过援建支持、申报示范、认定授牌等方式,围绕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生命科学、虚拟现实、新材料、航天科技、集成电路半导体等领域,用3年时间建设1000所左右“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努力为培养更多具备科学意识、科研能力、前沿科技视野的优秀青少年人才搭建平台,并以此为载体促进学校共青团组织的建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