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10月19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一线来信

校本课程不应是特色化学校建设的噱头

朱叶 张学炬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10月19日   08 版)

    时下不少农村基层学校纷纷开设校本课程,内容多姿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开发方式也不尽相同。这本来是好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益必要的补充,但据笔者观察,一些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流于形式,被当作特色化学校建设的噱头,成为众多博眼球的手段之一。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缺乏系统规划,存在严重的跟风现象。在内容上,东拼西凑,粗制滥造。不少课程的内容都是从网上直接下载的,很多是舶来的东西,没有多少科研价值、学术含量,更难以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编教材的目的只是为课程而课程,编完后,放置在学校的档案室,充作档案的一部分,只是在迎接各级各类部门检查的时候,拿出来晒晒,除此之外,别无他用。学生压根儿就不知道有这回事。

    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融合不到一块去,存在着严重的“两张皮”现象。如,有的地方开发了剪纸课程,但也就仅限于剪纸;有的地方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阴阳板课程,也就仅限于阴阳板;有的地方开发了活动课程,也就只是为活动而活动。至于开发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课程价值,缺乏系统的设计和深入的研究,导致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融入不到一块去。课程的开发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他们不爱学,不愿学,最终也只能沦为一种摆设。

    缺乏科学的评价。评价既是课程得以落实的关键,也是确保育人质量的关键。有些校本课程虽然开发较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具备一定的学术含量。但,教师教不教无人问,学生学不学无人管,学校缺乏系统的追踪观察和评价机制,结果,只能使校本课程的价值大打折扣。

    缺乏必要的课时保障。任何一门课程,没有一定的课时作保障,都很难发挥作用。时下,各基层学校没有校本课程的不多,但各班的课程表上,很难看到校本课程的影子,再加上不少学校和老师受功利化办学理念的影响,很难把校本课程当作课程看,只是当作一种读本,推荐给学生,至于学生学不学不管,学得怎么样也不管。

    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项明确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必须作出科学顶层设计,不能随意化、盲目化。

    在笔者看来,第一,校本的开发要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学生是学校发展的主体,也是成长的主体,而课程是促进学生发展、成长的一种手段和载体。因此,在课程的研发上,应当瞄准学生的需求,缺什么补什么,不能大水漫灌,而是要精准滴灌。在内容的编辑上要做到目标精准、内容科学健康。

    第二,要注重办学特色。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校本课程只能在此基础上谋划,以办学特色为价值坐标,不能另起炉灶。

    第三,要集思广益,汇集众智。课程的开发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单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需要学校汇聚起全体教师的智慧,并聘请、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打造,才能确保课程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趣味性、可读性。

    第四,要做好科学评估。校本课程不是一编了之,而是要做好充分的论证工作。课程的思想性、学术性、逻辑性、语言风格和特色,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有无错别字,等等,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和把关。学校审核完后,还要上报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再审核,并做好备案工作。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唯有知彼知己,汇聚众智众力,在精雕细琢、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才能成为学生的精神食粮,起到补钙壮骨的作用。

    (朱叶为山东省邹城市杏花村小学教师,张学炬为山东省邹城市中心店镇老营小学教师)

朱叶 张学炬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10月19日 08 版

“破”“立”结合 打造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
全面构建新时代立德树人评价制度
以教育评价改革驱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校本课程不应是特色化学校建设的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