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虹口区北外滩街道百官街市民驿站的社区食堂今年成了“网红”。年轻的白领主动来这里和叔叔阿姨们一起吃饭,他们可以直接用公司的饭卡支付,既能享用名中医、老字号总厨定制的“时令菜单”,还能尝到五星级酒店中外名厨的手艺,价格还很实惠。
北外滩街道市民驿站负责人丁小珏告诉记者,社区食堂高人气的背后是驿站“不设限”的建设思路:政府购买服务并监管指导,驿站运营由专业机构和志愿者团队负责。这解决了以往人手不足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让会做的人来做能做的事”,还让服务有了创意、有了特色。
在人多地少、老龄化程度高的虹口区,群众对就近咨询、办事、看病、就餐、助老、助幼、心理慰藉等社区服务的需求十分强烈。2015年下半年起,虹口区委、区政府开始全面在辖区内划片布点、因地制宜布局建设市民驿站,为市民打造“15分钟生活服务圈”。到2018年8月,全区35个市民驿站全部建成。
丁小珏说,市民驿站的服务对象也是“不设限”的,不管是否在这里居住、工作,都欢迎进来坐坐。在北外滩街道的市民驿站,来得最多的是“双白”人群:白发人群占六七成,年轻白领占三四成。
市民驿站提供的各种服务中,受到居民喜爱的不止社区食堂。
街道就业部门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年轻群体有创业的梦想,但大多数人不知道该从何入手,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创业。去年,驿站推出“周末创客空间”活动,优选了一批辖区内的企业家、资深HR、商会成员等来当“周末轮值站长”,请他们结合各自的人生经历和创业经验,通过讲座、交流、一对一专业解读等方式为有志创业的青年提供专业指导。
创客空间启动的那天,白领小钱高兴地说:“我在大学时就很想尝试创业,但学校没有这样的课程,进了社会更无人指点。没想到在北外滩市民驿站还有这样的‘创业专家门诊’!”“周末创业门诊”的开业,吸引了一批像小钱这样的青年白领。除了创业培训,年轻人在就业、求职中遇到的困扰都能在这里找到专人解答。
在百官街上,市民驿站和互联网金融企业、幼儿园等毗邻而居,驿站一直希望打破“围墙”,把白领引进来,把服务送出去。
2019年12月,驿站请来老字号企业“雷允上”的中医做分享。活动现场,白领、教师、程序员一起喝养生茶、腊八粥。中医解说道,办公桌上隐藏着很多健康“暗流”,电脑位置放得不正确、椅背角度调得不好、靠垫材质不适合等,都是白领们颈椎病、腰肌劳损的诱因;而很多白领常购买网红花茶,其实没有什么效果。医生还用简单的食材搭配了一款花茶,特别适合工作需长期用嗓的幼教老师。
丁小珏说,别看市民驿站现在红红火火,选址、建设的过程可谓艰难困苦。北外滩街道所在的虹口区是上海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总面积23.4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0万,人口密度大、老龄化程度高,服务人群多、可用于建设驿站的空间少。要在这样的地方建设好市民驿站,必须“螺蛳壳里做道场”。
最终,街道里的4个市民驿站场地是这样得来的:其中两个租了因违章被整治的群租房;一个与老年学校场地合用;还有一个带有社区食堂的场地,是拆并过程中由原隔壁街道“赠送”的。
由老年学校改建的市民驿站值得一提。丁小珏说,由于老年学校课程广受欢迎,且几乎费用全免,很多学员“赖着不肯走”,老年人报名上课就像年轻人抢演唱会票似的。驿站运营后,负责团队安排老年人做“蒲公英”志愿者,在每个班级挑几位学得好、有教学能力的学员,在4个驿站分别开设课程,既解决了场地问题,又能带动更多老年人发挥余热,“就像蒲公英的种子撒出去一样,从一棵变成一亩”。
“唱歌、舞蹈、书法、绘画、摄影等课程都有,尤其书画课最受欢迎。老年人之间有共同话题,当老师也比年轻人更有耐心。这样一来,学员的参与感增加了,老师的成就感也强了。”丁小珏介绍。
今年60多岁的陶老师就住在驿站隔壁,退休后他积极来驿站上班,教大家书画、围棋,成了驿站的编外人员。像陶老师这样的蒲公英,每个驿站都有两三位。志愿者队伍不断充实,尤其是一些企业老总周末主动来当半天轮值站长,驿站逐渐实现了“全年不打烊”。
目前,老年学校还在策划一门高端课程:教老年人怎样旅游。“到各大景区看看,其实老年人爱旅游超过年轻人,但他们缺乏年轻人的技术。所以我们想和摄影班结合,开一门新课,教老年人更好地领略大好河山。”丁小珏说。
据介绍,在总结北外滩街道市民驿站探索实践经验的基础上,2018年起,虹口区所有市民驿站通过整合政府、社会、市场等各类资源和力量,引入志愿者服务机制、错时制、轮休制,全面推进全年无休模式。2019年,全区一半以上的驿站实现全年不打烊,计划2020年年底前所有站点全部落实到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