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不仅要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水平更高。”10月14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经济特区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今年也是厦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厦门也交上了一份亮眼的答卷:人均GDP从1980年的406元跃升到2019年的55870元。曾经硝烟弥漫的海防前线,正向着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和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发展,真正成了“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的“大厦之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特区承担着新使命。如今四十不惑的厦门,如何开启经济特区的下一个40年的建设?
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
在80后孙彬的印象里,厦门更像是一个旅游城市。去年10月,他来到厦门通富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担任工程部部长后发现:“厦门整个集成电路产业都在不断发展。”
一大批新兴产业正在这里崛起。就生物医药领域来说,在厦门诞生了全球第一支“重组戊型肝炎疫苗”(益可宁)、全球首个治疗慢性乙肝的40kD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注射液(派格宾)、首支国产二价宫颈癌疫苗……
与如今高新技术企业林立不同,40年前的厦门还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厦门经济特区。最初的经济特区只是从厦门市湖里区划出来的2.5平方公里,后来慢慢扩大到整个厦门。循着政策、资金和人才“东风”,很多企业“抢滩登陆”,来这里开启了掘金之旅。
作为早期“落户”厦门的生物医药企业之一,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孙黎还记得,1996年,公司所在的地方除了两个建筑工地,就是一大片甘蔗地。但这里开放包容的氛围和人们拼搏的“韧劲儿”深深地吸引了他。
历经14年,孙黎和团队研发的“派格宾”终于在2016年上市,这是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长效干扰素。它的出现打破了进口同类药物长期垄断的局面,这意味着许多肝炎患者将受益于“中国智造”。同年,由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益可宁,出口到孟加拉国用于科研。
生物医药行业是一个高科技、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产业,注定要沉下心“过一段苦日子”。厦门万泰沧海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李世成表示,前些年,益可宁产生的经济效益尚不显著。自2006年“落户”厦门市海沧区以来,企业一直处于蓄势成长期。
直到2019年12月,公司生产的第一支国产HPV疫苗上市申请获批后,万泰沧海的股票在二级市场连续上涨。今年1-9月,公司营业收入达到6.2亿元,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这是李世成最有成就感的瞬间之一,“赚钱了,对股东有交待了”。
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只是厦门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厦门已建成包含半导体、集成电路、计算机与通讯设备和平板显示等在内的8条千亿级产业链,还有4条产业链正在建设中。
面向未来,厦门瞄准新兴产业机遇,正在布局和发展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的“未来产业”,其中包括柔性电子、新型显示、第三代半导体、数字诊疗装备和新型药物等。
10月9日,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局长孔曙光在接受访谈时表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加速拓展,厦门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重构全球产业链的窗口期,厦门正在抢抓新技术新产业发展制高点,谋求产业体系“弯道超车”。
让厦门“智”造走向世界
厦门正在对半导体产业链进行垂直整合,逐步构建集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基板支撑于一体的“1小时供应链”。
2017年,厦门通富微电子项目在海沧奠基,在芯片封测领域,加强了厦门的半导体产业链。厦门通富微电子常务副总郁先生表示,当地半导体产业一小时供应链正在进一步完善。
与此同时,该公司生产的金凸块显示驱动芯片的各个环节的国产化水平不断提升。据介绍,目前,该芯片生产材料和生产工艺的国产化率已经从5年前的30%提升到如今的70%,还将持续提升。
“我对中国芯片测试和封装的发展有足够信心。”郁先生表示,目前,该芯片的产能可以达到月产1.2万片。他预计,未来3年,产能将达到月产3万片,市场份额将达到10%。芯片是一个需要长期扎根的行业,要研发出属于自己的专利,不能急功近利。“我们要加倍努力,后发制人。”
“必须创新,必须国际化。”另一边,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来袭让人们对生物医药领域尤为关注。李世成表示,实现自主创新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走向国际,让厦门“智”造走向世界。
变局下青年把握机遇
无论是芯片行业,还是生物医药行业,人才都是关键。
“半导体行业各个环节都缺人才。”80后林凤娇是厦门通富电子的人事部部长,她表示,由于人才的培养与行业需求仍存在一定的“时间差”,有时招人并非易事。
与其他几个经济特区相比,厦门的优势之一在于“宜居”。此外,厦门也在为吸引人才而努力。比如,设立“人才房”吸引高层次人才;发放人才落户补贴,硕士生在此落户可一次性领取3万元生活补贴,本科生可领取2万元。“来了,就是厦门人。”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新厦门人”。
从一个外地人到“新厦门人”,孙黎看到,厦门越来越有国际范儿,他也偶尔会向人说起,“厦门真是个好地方。”
厦门不会止步于此。孙黎相信,这里将为青年提供更多机遇,也希望年轻人发扬拼搏的精神,成为厦门经济特区下一个40年的建设者。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赵丽梅 记者 陈强 林洁 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