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10月2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百年手工挂面技艺濒临失传

“小老板”纷纷返乡当起传承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磊 王海涵 通讯员 王德浩 彭羽妍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10月20日   07 版)

    晾晒挂面现场。

    扫一扫 看视频

    天气转凉,安徽省肥东县竹塘社区(之前为“竹塘村”)的村民又开始忙活起来,因为制作挂面的最佳时节到了。作为中国三大挂面村之一,这里的挂面制作有数百年的历史,被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挂面为主材的泥鳅挂面、挂面圆子是江淮名菜。

    27岁的竹塘社区党委委员朱婷婷忙得脚不沾地,用她的话说,“一年365天,都在和挂面打交道”。她和社区的4个年轻人一起,正在策划视频脚本,计划将竹塘挂面搬上抖音直播平台。同时,她还要准备挂面产品去外地参加展会的相关事宜。

    竹塘社区周边种植数千亩小麦,为挂面制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神奇的是,从小麦到面粉,加上盐,再加上水,没有任何添加,就能变成一根根细若银丝的挂面。这当中要经历和面、醒面、盘条、上架等18道工序。这门独特的手工技艺流传百年,但近年来曾一度面临失传的境地。

    “放多少盐,加多少水,全凭经验,每一个环节的操作,都影响到制作成败,学习起来相当枯燥,那时年轻人没有兴趣学做挂面,纷纷外出务工。”竹塘社区党委书记刘传榜说,电商的兴起,加上竹塘挂面的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自2018年起,陆陆续续有青年返乡,传承挂面制作、创新销售模式,由此激活了这个一度没落的产业。

    80后的县级非遗传承人范红忠是首批回来的创业青年,家里几代人都靠制作挂面为生。小时候,他经常跟在父亲和爷爷后面打下手,耳濡目染,对制作工序十分熟悉。

    之前他在合肥市包河区开着一家服装加工厂,外贸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年纯收入20万元左右。两年前,听闻家乡注册了竹塘挂面品牌,名声越来越大,他琢磨着“要不要回来做些什么”。听说村里几乎没有年轻人传承挂面制作技艺,他心里不免多了一份责任感:“绝不能让老祖宗的技艺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失传了。”

    2018年8月,范红忠关了服装厂,返乡创业。当时家乡的景象让他感到“痛心”:村里制作挂面的人还是小时候见到的熟面孔,但都已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弯腰驼背,动作吃力,这更加坚定了范红忠传承技艺的决心。

    18道工序,他开始一道一道攻克:和面要用天然古井水,在面粉中加一定比例食用盐,揉面1个小时后,将面条划成长条状,每条四五厘米宽,反复醒面后,将面一圈圈盘在容器上,再等待两个小时。

    接下来,便是最有技术含量的活:上竹。用手将条状面块缠绕在两根一尺来长的竹筷子上,整个过程还要不停地搓面,要把握力度,否则会扯断面条。将面条拉到20到30厘米长,放在木箱中醒发。

    最后一道工序是上架,取出面条挂在两米多高的架子上,再用手将面条拉至2.6米左右的长度。“掌握拉伸力道,把握轻重缓急,不能用力过猛,否则会把面条拉断,影响口感。晾晒之后,将面取下,包装在纸盒里,确保一盒大概装7两面。”范红忠说。

    “一般晚上8点和面,忙到天明,正好赶上早上晾晒,有时候手酸得抬不起来。”他感慨,对年轻人来说,考验的是定力和耐力。

    无独有偶,与范红忠一样,27岁的朱婷婷也放弃了当“小老板”的机会,“回流”竹塘村。2017年,朱婷婷在外地创办了一家服装厂,第一年营业额就达到60万元。但她一直挂念家乡发展,总想着回报家乡。2018年8月,竹塘村村两委换届,朱婷婷成功当选村党委委员,她将厂子交给丈夫打理,自己一心扑在挂面产品的运营上。

    为了整合村民的分散经营,统一生产标准,合肥竹塘食品有限公司和竹塘挂面厂相继成立,将村里的挂面手艺人集中起来,统一生产标准,统一销售渠道。

    “过去做挂面受季节限制,夏天不能生产,现在有了生产车间,在中央空调的环境下,一年四季都能生产。”朱婷婷介绍,厂里支付工人每斤加工费5元,原材料和食宿由厂里承担。工厂旺季一天能生产800到1000斤挂面,全村年产量达10万公斤。产品销往江浙沪,还参展各地的博览会、交易会。

    今年6月,社区牵头成立挂面协会,并积极筹备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加强竹塘挂面的品牌建设。就在上个月,一家网络公司来到竹塘社区直播销售挂面,屏幕那头有26万网友观看,1个小时不到,便卖出20多箱,这让朱婷婷和小伙伴们“大开眼界”。

    “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直播,要把品牌打出去,还是得借力线上,从短视频和直播入手,同时尝试打造社区电商平台。”她同时发现,挂面脆,容易折断,运输是个难题。“后期打算套上泡沫袋,起到防震作用,争取技术突破,以满足大批量外地订单需要”。

    现在,范红忠被聘为竹塘挂面厂技术负责人,当地挂面制作从此前的“家庭作坊式”逐渐发展为“工厂集约式”,逐渐实现产业升级。在他看来,包装的升级、电商渠道的完善,加上社区建起竹塘挂面馆,向游客呈现挂面制作全流程……这些有利因素,将吸引更多在外务工青年返乡创业,为非遗传承、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磊 王海涵 通讯员 王德浩 彭羽妍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10月20日 07 版

新型职业农民成为返乡创业先锋队
“小老板”纷纷返乡当起传承人
张哲源:“鹿三代”的生意经
“黄桃小子”成为家乡创业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