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10月2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王筠:战争文学的本质是呼唤正义与和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10月27日   11 版)

    从《长津湖》到《交响乐》,再到刚刚完稿的《阿里郎》,作家王筠用10年时间,创作了3部书写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加起来有160万字。而在此之前,他研究抗美援朝战争史已有20多年的时间。

    《长津湖》是以长津湖战役为背景,描画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与美军精锐部队美第10军及其主力美国海军陆战第一师,于极度严寒条件下的生死对决;《交响乐》以志愿军某部军直侦察营,某师医院治疗队,某部穿插营,和美军某空降团战斗群特遣队的战斗历程为牵引,再现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即将面世的第三部小说《阿里郎》,距离抗美援朝直面对决的正面战场已有一段距离,从前方到后方,从战时到战后,时间跨越70年,写了几代人的恩情、友情、温情和爱情,可以当作前两部的延续。

    10月25日,抗美援朝纪念日;202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王筠说:“70年过去了,现在,我们终于能够在一个最为合适的时机来重温那首最为著名的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青报·中青网:你是如何对抗美援朝这段历史产生写作兴趣的?

    王筠:我1980年高中毕业,因为偏科,高考差20多分没考上大学。当时我作文写得特别好,每一篇都被语文老师拿在班上作为范文来读。没考上大学就去参军了,那时候高中生算是有文化的人,没多久就被调去当报道员,给军队的报纸写通讯。从那时候开始,除了写通讯,业余时间我也写一点文学作品,发表了一些小说,之后又考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现为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在军艺上学时,我看了一些资料,当时我发现,历史好像远比教科书上写得要复杂许多。抗美援朝战争堪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战,是我们这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一战。看了很多资料,就对这段历史产生出考古一样的浓厚兴趣:朝鲜半岛当时发生了什么?

    中青报·中青网:为写作你做了哪些准备?

    王筠:从军艺毕业后,很多同学留在了北京,而我到了沂蒙山区的一个军分区。在临沂军分区和沂南县武装部工作期间,我接触过几十位抗美援朝老兵。因为工作需要,我看了当地老兵的档案资料,其中就有不少抗美援朝老战士;在十几年里,我也经常到乡镇去,接触了近百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

    那是21世纪初,老兵的年纪普遍在70岁左右,身体思维都跟得上,就跟我讲抗美援朝往事:他们是怎么去那儿的,打了哪些仗,走过了哪些地方……至今让他们念念不忘,说起来依然泪流满面。这些老兵后来有成为干部的,也有回乡当农民的,他们的共同点是,提起当年,没有一个后悔的,都说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把青春热血洒在朝鲜半岛是值得的。

    就在前段时间,我还在一个山区见到一位90多岁的老同志,他参加过长津湖战役。我问他有没有负伤,他脱下鞋子给我看,少了两个脚趾。他说,不后悔,自己就是为新中国冻掉了两个脚趾,好多人把命留在那儿了。

    2010年年底,我到原济南军区创作室从事专业的文学创作,用这十几年的积累开始写作关于抗美援朝的长篇小说,一直到现在。

    中青报·中青网:为什么选择长津湖战役作为抗美援朝战争长篇小说系列的首部作品题材?

    王筠:一说抗美援朝大家都知道五大战役,知道上甘岭,知道奇袭白虎团,却对长津湖战役比较陌生,而这事实上是中美两军主力部队的直面对决。

    长津湖地区是朝鲜北部最为苦寒的地区,夜间最低温度常常接近摄氏零下40度,当年又是50年不遇的严冬。参加长津湖战役的志愿军第9兵团的干部战士大多来自于温暖的南方,不要说如此寒冷的天气,很多人连雪都没有见过。

    历时十几天的长津湖战役成为朝鲜战场的重要拐点,迫使美军经历了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败退,被全部赶回到三八线以南。这也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一场决定性的战斗,改变了世界格局。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曾有幸在原20军工作生活过一段时间,对这段战史也比较了解,所以在从事专业写作后,就把这前十几年的积累拿出来创作了45万余字的长篇小说《长津湖》。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需要人们知道。

    中青报·中青网:作为描述真实历史事件的小说,真实与虚构如何把握?

    王筠:抗美援朝战争是真实存在的,包括几大战役和一些著名的战斗,写的时候无法回避,需要建立在这样一种坚实的基础上。虚构,是一种文学写作的手法,但也是在真实脉络上梳理出来的。

    有的虚构,可能比真实还要真实。我接触过参加了同一场战役的不同老兵,说出来的情况就可能不一样,因为他们所处的位置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比如,有一个老兵说,打长津湖战役是冬天,很冷,可天上还打雷;我又问了别人,说没打雷。后来我明白了,那不是雷声,是隆隆的炮声。

    通过这些梳理、分析、研究,你进入了那种战争的状态,包括环境、心理、文化,等等,自然就会写出一种战争的真实感。

    中青报·中青网:写战争,你想写出战争的什么?

    王筠:抗美援朝是一块画布,它所描绘的是人类的战争。战争文学的写作,首先要有正确的战争观——战争到底是什么?于我而言,战争文学关注的还是战争与和平,揭示的是战争的残酷。战争文学的写作,本质上是呼唤正义与和平的,战争的终极目标是和平。就像我在《交响乐》的扉页上所写的:“战争的最高境界或者说战争的终极目标在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一个古老恒久的命题,所以战争文学写作也是一场曲折的旅行。

    中青报·中青网:你希望读者看完你的小说能得到些什么?

    王筠:关键是抗美援朝的精神——不畏强敌,敢于战斗,敢于牺牲,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敢于担当、敢于付出的精神,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能战、敢战、胜战,就是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

    通过阅读、观看这些关于抗美援朝的作品,文学也好,影视也好,我们需要知道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怎么来的;我们的志愿军前辈们,跨过鸭绿江时背负着一种怎样的信念。回望这段历史,我们会明白战争永远都不属于国家之间的必然选择,合作、尊重、包容和爱才会使得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10月27日 11 版

王筠:战争文学的本质是呼唤正义与和平
《斑斓志》:为己心寻找引路人
万物皆堪垂泪,人何以为人
作家网上带货,把思想留在“纸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