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扶贫、扶真贫,关键要有产业。立足地方实际,培育适合的产业,依托产业形成自身造血功能,有利于形成扶贫的长效机制,也有利于巩固扶贫成果。
近年来,对培育扶贫产业,各地认识不可谓不到位,用力不可谓不足,扶贫产业已然是各地扶贫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在笔者走过的西部很多贫困地区,扶贫产业方兴未艾,总体形势一片大好。
比如,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当地下大力气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后,城乡环境明显改善,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该州近年来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带动一大批农村劳动力投身旅游产业,增收有了新渠道,群众的获得感明显提升;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遍布贫困山区的扶贫车间则是另一种产业扶贫,这些扶贫车间大都由帮扶企业建设,并将农民能胜任的生产线放在扶贫车间,当地农民就近在扶贫车间工作,根据企业下达订单开展生产,因为不牵扯产品材料和销售,扶贫车间旱涝保收,也是比较成熟的产业扶贫模式。
较之上述已经完全面向市场、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扶贫产业,在笔者走过的一些地方,也有个别躺在“温室”里的扶贫产业,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如在一些西北农村,出产一些土特产品,近年来借助扶贫政策的东风,大力发展土特产业。若提高产品品质、强化品牌塑造、积极开拓市场,土特产品其实大有可为。可在实际中,往往存在品质提升着力不够,品牌打造意识不强,销售更多依靠帮扶单位挑大梁的情况。
现有帮扶机制下,有的村子有数家帮扶单位,一个县市还会有东部省区的对口帮扶县市,如此一来,依托帮扶单位,短期内靠行政动员能力,也能消化相当部分的农特产品,一时销路不愁,收益确有保障。在笔者到访过的一家开发地方手工艺产品的扶贫车间,由帮扶企业根据地方需要建设了剪纸、刺绣等手工艺扶贫车间,当地群众就近在车间工作,可由于传统手工艺产品本身市场有限,加上产品开发力度不足,市场需求不旺,产品销售不力。为了切实发挥帮扶职能,扶贫车间所产的手工艺品都由帮扶企业收购,作为企业礼品或活动奖品使用,通过这种办法,短期解决了扶贫车间产品销售的燃眉之急。
既然是产业,就要接受市场的检验,也只有经过市场检验的产业,才能行稳致远,切实发挥产业的扶贫效果。可实际的情况是,个别扶贫产业并没有完全进入市场,或者进入市场不力后,又回到了等靠要的老路,依靠政府行政行为或对口帮扶的特殊机制维持基本运转。如此产业,一旦离开了特殊的保护,很难走远。
如此看来,相比那些在各方帮扶下,完全推向市场,经历市场大风大浪而顽强生存下来的扶贫产业,个别地方存在的“温室”里的扶贫产业的确需要重新去审视和评估。
马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