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10月2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人物

援藏灯光设计师朱丹:拉着两车灯泡上高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10月27日   09 版)

    2020年援藏,朱丹(右)和旦增(左)在《次仁拉姆》灯光对光编程现场。

    “有演员有观众、有演员站立的地方就称之为舞台”。

    ----------------

    2005年,刚刚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的湖南姑娘朱丹,随国家京剧院京剧藏戏《文成公主》剧组第一次踏上了西藏这个遥远而陌生的高原。那是她毕业后设计的第一部剧目,也成为第一个援藏的汉族女灯光设计师。当时的她并没有想到,自己和西藏并不只有一“剧”之缘。

    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对口援藏工作总体安排,以及藏剧团的自发邀请,国家京剧院近5年来选派了5人次参与援藏工作,朱丹就是其中之一。2018年、2019年、2020年,朱丹连续三年援藏。可以说,西藏见证了一个80后姑娘的成长,而她也见证了西藏这16年中的剧变。

    朱丹回忆:“2005年我刚毕业,也是剧团最小的员工,跟国家京剧院第一次入藏,那时候还没有通铁路。西藏经常下雨,一下雨,要是走到马路上,一双白色的球鞋就满是泥,天天回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刷鞋。经常前一刻还欢声笑语,一会儿就听到‘不好啦’,就是有同事高原反应晕倒了。首次感受到高原不但有那么美丽的蓝天白云、翠绿的群山、奔腾的拉萨河水,还有特殊的气候,挑战普通人的生存……”

    《文成公主》的首演在西藏政协礼堂,朱丹给藏剧团的灯光前辈扎西队长打电话,问拉萨有什么灯光设备,还需要补带什么。扎西队长告诉她:只有筒灯和回光灯,其他基本没有,所以都要带!“我当时非常疑惑,一个正规剧场,还是政协礼堂,会没灯吗?”于是,朱丹拉了满满两车的灯光器材,带着疑惑上了高原。

    朱丹一直都记得,那天清晨,扎西队长领着她去看灯光设备,“我惊呆了,一个破旧的库房,尘土蛛网覆盖着不到10只回光灯,横七竖八地歪躺在泥地上。这其中,还包括没有灯钩的、没有灯泡的、灯泡坏了的……东拼西凑,好不容易才凑出5只回光灯和十来只筒灯——这是藏剧团所有的灯光家当”。朱丹问:“如果我不带设备,这怎么演出?”扎西队长很有经验:“我们下乡基本白天,晚上就用碘钨灯。”

    朱丹和同事们用电脑灯设计《文成公主》,用的是珍珠控制台,这是当时国内最前沿的灯光科技。开始装台时,工人们要把电脑灯扛上去,就听见“砰”的一声巨响,观众席上方的天花板破了一个大洞。原来,这个剧场顶棚龙骨用的是简易木头,剩下部分用的是最薄的石膏板子,剧场没有经费维修。所以,在这个剧场干活儿,不但要慢,更要小心翼翼。

    那一次演出,朱丹和藏剧团的同行分工灯光任务,那是高原上第一次响起了京剧的锣鼓,第一次看到了一台声光电俱佳、包装精美的戏剧演出。临走的时候,朱丹自掏腰包,为剧团留下了一批灯光的转换插头,因为这些小的线材设备在西藏是不容易买到的。

    2019年,朱丹再次来到拉萨,曾经的西藏政协礼堂早已拆除,藏剧团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剧场,崭新的藏戏艺术中心矗立在蓝天下。观众席用灰色的遮尘布覆盖,藏式风格的台口框镶嵌在舞台前沿,满台的LED和电脑灯已经与国内一流剧团接轨。

    硬件已然完善,缺的是技术和人才。藏剧团团长班典旺久告诉朱丹,他们新买了一批灯具,还有国产MA控制台,但是没有人会用。他希望朱丹在指导设计好《高原春雷》(后改名《次仁拉姆》)这出戏的同时,带一带团里年轻的灯光师旦增。

    那段日子,朱丹把曾经给中央戏剧学院高职班的教程拿出来稍作修改,为旦增定制了他能听懂的灯光课,半天理论,半天控制台实操。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旦增连26个英文字母都不认识,而控制台全是英语单词。

    但朱丹很有耐心,带着旦增从日常的光影中,观察光、认识光,测色温、测照度,对比一天不同时候的光效。渐渐地,旦增的灯光技术、对光的认识都在提高。朱丹希望他慢慢地能独立操作大型的戏剧演出,做一个有理论有情怀的灯光师。

    检验教学成果的时机很快到来了,今年5月,朱丹再次援藏。她和藏剧团沟通,大胆起用旦增担当《次仁拉姆》的灯光操盘手。一开始,旦增非常担心:“老师,我不行,我没有操作过这么大型的演出!”朱丹告诉他:“你可以的,你不会的地方我手把手教你!”就这样,“师徒”俩一个一个按键地开始,一组一组按键地练习,刚开始编程的速度非常慢,半天都编不完一场,从早上9点到晚上12点,一待就是一天。

    朱丹介绍,一般要经过大学4年学习,和几年的社会实践经验,才能到剧团直接参与控台,“这样有针对性的全是干货的学习方式,与单刀直入式的师傅带徒弟式的强化训练,暂时化解了实际演出过程当中用人的恐慌,这离不开‘订单式’援藏的好政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朱丹带着旦增在西藏辗转巡演《次仁拉姆》,每到一处地方,就根据剧场的实际情况来重新设计灯光方案。每次朱丹都让旦增先来,她再补充,设备朱丹熟悉,高原干活的方式旦增熟悉,教学相长。

    在一个月的巡演中,藏剧团的演出场所从剧场到篮球馆,从景区旷野到公园,再到流动演出车上,从城市到农村、牧区,足迹遍及阿里、日喀则。朱丹说:“西藏下乡演出有一个特点,都是正午开演,在炎炎烈日下鸣锣开戏。对戏剧、对演出的虔诚敬畏的态度,令我们敬佩。热情的观众们背着背篓、带着马扎一早就来了,为了抢占有利位置,还有站在房顶和车顶的……”

    这让朱丹重新认识了舞台,“有演员有观众、有演员站立的地方就称之为舞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10月27日 09 版

抗美援朝系列电影:每一个个体的牺牲都是有意义的
请查收,这里有一份青年导演处女作拍摄指南
援藏灯光设计师朱丹:拉着两车灯泡上高原
《亲爱的麻洋街》:讲述一条街与一座城的时代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