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物在库房死看硬守并不是好的保护状态,文物应该得到修缮,神采奕奕地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
---------------
二三十年前,单霁翔到欧美博物馆,最羡慕的就是在展厅里、庭院里,能看到很多年轻人;今天,他在中国的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也看到了满院子年轻人在参观、游览、学习,“打心眼儿里激动”。
中央文史研究馆近日推出“中华文化大讲堂”,单霁翔作为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大讲堂首位专家,开讲第一课“中华文脉与文化自信”。曾经的“故宫看门人”变身“中华传统文化看门人”,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单霁翔说:“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一定要让公众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动中来。这不是政府的专利,而是亿万民众共同的事业。每个民众都知道我是主人,是保护文物的参与者。”
中青报·中青网:过去长期争论的话题——保护重要还是利用重要,现在达成共识了吗?
单霁翔:过去我们保护的文化遗址,很多是远离人们生活的古墓葬、石窟寺、宫殿遗址等,但今天,有更多的历史街区、乡土建筑等也进入了保护。我们知道,保护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传承。过分强调保护,它会束之高阁,远离人们的生活;如果利用不当,也可能会破坏文物。正确的保护和利用,为的是传承我们祖先创造的传统文化,把它完整地交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今天的故宫博物院和其他博物馆,已经通过大量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把文物在库房死看硬守并不是好的保护状态,文物应该得到修缮,神采奕奕地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只有这样,文化遗产才有尊严,才能成为各个城市、各个地区发展的积极力量。
中青报·中青网:如何让大家了解并接受这个理念?
单霁翔:就像中华文化大讲堂,把文物保护的理念与公众共享,使其拥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以及收益权。大家就会知道,在生活中要悉心保护这些文物,当有人破坏的时候他就可能挺身而出,这才是一个良性的文物保护状态。
中青报·中青网:你提到收益权,保护文化遗产能否带来当下的现实效益?
单霁翔: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比如,杭州西湖位于杭州市中心,占据了广阔的区域,三面云山一面城。西湖在本世纪初启动申遗,意味着“三面云山”不能再出现任何一栋损害景观的新建筑,按照杭州的房价,会有很直接的经济损失。但杭州守住了这个原则,今天大家去看,无论荡舟西湖还是漫步苏堤,看不到任何一栋侵入西湖文化景观的不协调的建筑,这是文化的力量。
但杭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此受到负面影响了吗?没有。在西湖申遗的过程中,杭州从西湖时代走向了钱塘江时代,在钱塘江两岸建了新城,G20峰会把新的杭州城景观传遍世界各地。这就真正实现了我的导师的导师——梁思成先生当年的主张,一座历史性城市要保护老城、建设新城,两者才能相映成辉——杭州实现了。
中青报·中青网: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本身就为西安这座城市带来了效益?
单霁翔:西安的大明宫遗址,在盛唐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唐末被烧毁,慢慢沦为一片荒地。上世纪40年代,黄泛区的老百姓逃荒至此,没有本钱进城,就在此种地建屋,定居下来,到了21世纪,已经聚集了10万居民。
大明宫遗址早在1961年就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10万人住在上面怎么保护?而且老百姓的生活很艰苦,几户共用一个水龙头,几十户共用一个洗手间。2005年,我们修复了大明宫最大的宫殿含元殿,后来又提出建考古遗址公园。当时引起特别大的争议——考古遗址能成公园?
我想,考古遗址应该回归人们的社会生活,在不影响考古,还能促进考古的情况下,让人们享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遗址公园启动建设后,最让我感动的是,5个拆迁办公室全都被锦旗铺满,更多的是感谢信,人们发自内心地感谢政府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关注了他们的生活。
今天的大明宫遗址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认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有“五得”而无一失:
首先,遗址得到长治久安的保护,不会有人再盗掘、再建违章建筑;第二,城市得到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大型公园,给城市的生态环境提供重要支撑;第三,老百姓得到实惠,10万居民住在附近空间;第四,遗址周围迅速成为大明宫商圈,得到很多投资的热土;第五,中华传统文化得到弘扬,今天人们可以自豪地说,十三朝古都就在我们脚下。
中青报·中青网:考古遗址公园的模式得到推广了吗?
单霁翔:现在150个考古遗址公园在全国各地开始铺开,很多已经建成,比如汉阳陵、隋唐洛阳城、成都的金沙遗址、长沙的铜官窑遗址……都已建成遗址公园对公众开放。
最让我感动的是良渚古城遗址,那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得到实证的地方。我们开始进行整治的时候,它跟普通的农村环境一样,杂乱无章。但今天,它成为呈现五千年文明景观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无论是稻田景观还是水城门,奇特的文化景观都得到了展现。开园以后,每天数以万计,甚至十万人左右来参观,而且其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年轻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