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已锁定‘敌’装甲目标,坐标参数正在回传……”10月21日,第71集团军“临汾旅”火炮实弹射击现场,一场无人机引导火炮打击演练正在进行。
在近千米高空飞行的侦察无人机将数据传回前方观察所后,指挥员随即计算出火炮射击诸元。
“表尺××,方向××,全号装药,一发装填,放!”营长倪锐果断下达射击指令,距离目标10余公里外的炮阵地,接到指令的副连长向圣炜立即指挥炮手们赋予火炮射向并完成击发。
数十秒后,随着一团火球炸开,目标腾起阵阵白烟。通过对无人机回传影像进行评估,调理员判定目标被摧毁。
据该旅领导介绍,运用无人机侦察引导火力打击,是旅里充分发挥无人机实战效能的结果。有了无人机充当“眼睛”,火炮从进入攻击阵位到完成打击,全程保持高效运转,留空时间较以往大为缩短,打击效能更是大幅提升。
伴随部队改革转型的深入推进,无人机作为一种新型作战力量正在“飞入”更多的基层部队。演训场上,它们频频亮相,扮演着战场侦察“触角”、火力打击“引导员”、斩首破袭“急先锋”等角色,为新型合成化部队注入了新鲜血液。
不久前,该旅展开了一场城镇作战实兵对抗演练,全面提升部队遂行城镇作战任务的能力。“此次演练,无人机的运用极大增加了我方的胜算概率。”红方小队长谷振军说。
战斗一开始,谷振军就迅速派出侦察引导队,对蓝方据守城镇进行无人机战场侦察。根据回传信息和战场态势,随即进行兵力、火力部署,对重要夺控目标展开重点火力压制和打击。
正面交锋阶段,红方突击分队在火力、烟雾、爆震弹效果掩护下,分别采取伸缩梯、滑降、撑杆上等“上下夹击”方式,强行突入建筑物内,实施多路有重点的连续强击,逐个强击“敌”坚固工事并扩大突破口。
在红方猛烈攻势下,蓝方残余兵力向北退守,企图依托高层建筑物负隅顽抗。此时,谷振军迅速收拢兵力,派出无人机飞临上空抛洒传单,展开心理劝降。在劝降无效的情况下,各火力单元、突击分队默契配合强行突进,成功剿灭残“敌”。
部队调整改革以后,无人机作为新质作战力量地位作用更加凸显,可面临的各种“拦路虎”也随之增多。
“系统状态一切正常,可以放飞!”随着“轰”的一声,一架白色无人机一跃而起,控制方舱内的中士邱道鑫一边操作一边紧盯传回的画面。与以往不同,这次无人机所“看到”的画面不仅可以实时传回眼前的控制方舱内,还能够实时共享到上级指挥机构中,极大提升了指挥决策效率和作战行动效能。
这一刻,身为无人机班长兼技师的邱道鑫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自己摸索出的方法终于在演练中成功派上了用场,受到官兵一致好评。
“如何才能实现无人机侦察画面多点位‘战场直播’?”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邱道鑫没少花“心思”。他多方请教探索,最终研究出借助软件在局域网内搭建多点位实时共享平台的方法,破解了难题。
邱道鑫的探索正是该旅众多无人机操作手对接未来战场的真实写照。面对横亘在面前的一道道难题,该旅始终把加大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力度作为“最优解”。
该旅党委一班人形成共识,实现转型发展、换道超车,最紧要、最关键的是人才。为解决人才紧缺、结构失衡等矛盾问题,他们首先从强化目标牵引和顶层设计开始,构建人才成长发展链路,分层次成系统推进人才培养。
“宁让人才等装备,决不能让装备等人才。”面对新装备缺编的现状,他们充分发挥先行试点的辐射效应,常态安排骨干代培代训和比武交流,超前储备各级各类人才;紧盯飞行操控、链路操控等关键岗位,每年安排10多个专业、数十名技术学兵到院校和训练机构升级培训,并协调专家教授上门辅导帮训,有效缓解人才紧缺问题。
邱道鑫从武装侦察转岗为无人机班长兼技师,旅里按照培养计划,安排他参加各级无人机集训。他利用训练之余自学飞行操控和链路操控两个专业,并打破以往手控降落的传统,利用导航定位仪确定回收点,安全性大大提高。
“完成一次任务,锤炼一次能力;参加一次行动,培养一批人才。”该旅领导介绍,他们还注重加强人才岗位实践历练,广泛开展“岗位练精兵”群众性比武竞赛活动,鼓励官兵在执行重大任务、参加重大演训活动中摔打锤炼、增长才干。
“3、2、1,点火!”大漠深处,黄沙漫天。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某新型无人机从发射车上腾空而起,在天际划过一道弧线,飞向千里之外,爬升、巡航、侦察……首飞圆满成功。
不久后,该旅官兵很快迎来第二次实装飞行。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飞行是在黑夜中进行。
为了顺利完成夜间首飞,他们专门制订了夜间训练计划,把飞机上每一个螺丝的位置熟记于心,并练习蒙眼组装飞机和火药柱。
夜间首飞当晚,无人机腾空而起,迅速消失在暗夜深处。几分钟后,一幅幅清晰的“敌”指挥所红外图像传回。火力分队迅速辨别目标方位,一举摧毁“敌”指挥所。
官兵们说,两次不同环境的实飞,感觉上了两次“战场”,也让他们更加喜欢上了操控无人机作战。
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