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的杜赢站在屋前,欣慰地看着梯田里成片的福鼎白茶在阳光下迎风摇曳,十几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乡亲正在修剪茶树。屋前不远处,投资300多万元的白茶加工厂正在安装设备,明年开春即可投入使用。
在有着“中国扶贫第一村”之称的福建省福鼎市赤溪村,活跃着一批返乡创业青年。他们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一产接二连三”
杜赢是土生土长的赤溪人,2013年夏天从广西玉林师范学院毕业后返回老家创业。他说,吸引他回乡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赤溪村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底子慢慢厚了,人气渐渐旺了。特别是2010年底,该村被确定为福建省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后,按新村建设规划及畲族特色村寨规划,完成多项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居住条件大幅改善,跻身省级生态村之列。
杜赢先在家开了一家白茶店,尝试电商销售模式。之后,他又开办了茶叶加工厂,带领10多名农户成立“赤溪白茶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福鼎白茶种植与加工基地,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生产销售模式,探索股份制、托管式、租赁式3种农户合作模式,带动100多户农户、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合作社。
今年,杜赢的企业固定资产已达1000多万元,常年为当地村民提供30多个就业岗位,受益农民家庭人均年收入增加6000元以上。他计划将家乡茶山建成生态旅游观光式的休闲产业基地,推动白茶产业“一产接二连三”(推动第一产业带动第二、第三产业),“将种植采摘、制作加工、文化旅游有机融合,既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又破解群众就业结构单一、产业链增值收益不高等问题”。
“合作社+农户”
“每次回村都会发现一两个儿时玩伴外出务工,能聚在一起的朋友越来越少。”曾在上海一家企业担任高管的80后青年吴贻国4年前辞职回到赤溪村,决心为家乡做点事。
他从创办赤溪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入手。“一边是城里人想吃却买不到,一边是乡下人想卖却没门路”。在挨家挨户的走访中,吴贻国找准农户的痛点,在打通农产品供销渠道上做文章,探索“合作社+农户”的产销一体化模式。
吴贻国告诉记者,合作社高价向村民租用田地60余亩,建起家庭农场,盖起食用菌种养标准房,为留守农村的老人、妇女提供持家务工两不误的就业岗位,提供统一品种的食用菌菌苗,指导农民科学种养,品质达标后再由合作社保底收购或由农户根据市场行情自行销售,免除农户的后顾之忧。收购来的农产品经过品质提升、杀菌、包装、贴标等深加工后,通过口口相传攒下好口碑,日渐在城市里打开销路,也让合作社无意中成为福鼎市第一波搭上新零售顺风车的经济组织。
从初创时期的入不敷出,到近两个月月均销售额超200多万元,赤溪村食用菌产业迎来了事业上升期。“合作社越做越大,农户争相加入,社员从最初的6个人增加到现在的20多户,惠农覆盖面已扩展至全村。”吴贻国介绍说,近两年来,历经开拓线下社区便利店代理、组织社区团购、对接大型商超、自建基地直采直供B2B服务平台等阶段,合作社销售品类也从单一的食用菌拓展到农家米、笋干、白茶等当地特色农产品。“乡亲们能够自给自足,种养殖效率高、质量高、收益高,生活安逸,就是合作社对农民真正的负责。”吴贻国说。
“一村一品”
“小时候,爸妈外出打工,我和爷爷奶奶留在家里。这段孤独的成长经历带给我许多人生思考。”赤溪村青年钟品灼坦言,看着农村普遍面临人口外流、田野荒废的问题,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想带动农民就地创业创收,让农村孩子拥有完整的家庭生活。”
2014年,在外打工的钟品灼回到村里,开始建设农产品扶贫种植与加工基地,尝试O2O电商农业扶贫新模式。
“赤溪村是‘中国扶贫第一村’,电商扶贫应结合旅游商品和旅游O2O体验,并将两者相互转化。”2016年3月,依托线下旅游商品体验馆,并与线上网店相结合的“赤溪村农产品电子商务馆”诞生了。在这里,游客可试吃蜜柚、笋干等当地特色食品;特设的白茶品鉴区,供人喝茶品茶;旅游旺季时,游客还可通过电商馆参与当地白茶、水果、农产品的采摘与种植活动。
“如果游客觉得口感不错,可以上网店订购。”借助O2O模式,钟品灼组建了村民电商服务团队,带领当地农民开设了一批网店,打造出“一村一品”特色旅游商品,从而解决了旅游商品体验难、携带难、重复购买难的问题。通过体验馆采集到的游客数据,也为农产品研发和推广提供依据。
“输血不如造血。农业电商扶贫,既能通过旅游助推农业发展,又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家创业,真正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钟品灼说。
随着游客越来越多,钟品灼引导村民开土特产店、民宿和农家乐。今年33岁的农家乐经营者雷朝田说:“店里由我亲自掌勺,生意红火时需同时接待30多人用餐。随着赤溪村的名气越来越大,旅游产业不断发展,我们农家乐的生意也会越来越红火。”
现在,赤溪村创业者中,90后占35%、80后占55%。曾经荒废的土地上建起了一座座养殖场、种植基地和产品加工厂;有了直播带货,农民们不再像以前那么忧心农产品卖不出去;古老的村落有了年轻人的身影,乡村又“活”起来了。赤溪村党总支部书记杜家住告诉记者,这些年,越来越多赤溪年轻人带着知识和技术回到村里,大展拳脚,既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也带着家乡“翻天覆地”。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青年农民正在成为返乡创业的先锋队,他们已然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推手,在带动家乡发展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梦想。
对此,专注研究“赤溪模式”的闽东乡村振兴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吴先辉认为,这群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青年带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为城乡融合发展贡献了力量,让农村更具包容性、开放性。因为有了他们,乡村振兴之路越发宽广,建设美丽乡村的康庄大道越发平坦,扶贫发力越发精准,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越来越强。
通讯员 雷顺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