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过冬靠暖气,南方人过冬靠一身正气。”随着北方各地供暖季陆续开启,每年此时都会被拿来热议一番的“南方供暖”话题又火了起来。今年,“南方城市成暖气片销量增长主力”今年登上了热搜——难道南方网友喊了这么多年来的集中供暖,真的要变成现实了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对许多呼唤供暖的南方人来说恐怕依然冰冷。一点可喜的变化是,确有中部地区城市的部分城区,在冬季进行集中供暖,有的城市则正在规划建设供暖项目。
以我所在的合肥为例,截至2018年年底,已有172个小区实现集中供暖,覆盖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0%左右。合肥的供暖覆盖率虽然比南方城市平均水平要高,但集中供暖依然是历年地方两会热门话题。度过一个更温暖、更舒适的冬天,是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供暖不该被视为奢侈品。
在集中供暖问题上,舆论聚焦的所谓“南方”,主要是指长江流域地区。这些地方的冬天比北方更难熬,最大特点就是潮湿阴冷,室外温度低于5℃时,带给人们的不舒适感十分强烈。由于没有暖气,室内体感非常寒冷。天晴,家里比外面冷;天阴,里外一样阴冷。这些地方的居民大多只能靠空调和电暖器度过寒冬,其缺点显而易见:取暖效果不好,且严重消耗电力资源,不利于节能减排,存在安全隐患。
现在,是否应该改善供暖条件,不该继续停留于嘴上争议。因为供暖不是“需不需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好”的问题——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不再受制于几十年前人为划定的“供暖线”,而以公众实际过冬感受作为政策制定依据,同时从提高能效、减少能源消耗等角度统筹规划。
随着供暖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结合南方冬季特点,南方供暖不一定非得照搬北方模式,而且在某些高档小区,很多家庭都已自行安装地暖设备,对集中供暖的需求也不一样。有鉴于此,正在或者正准备搞集中供暖的地方,既要区分不同人群的需求,不搞一刀切,做到合理安排和效益最大化;也要区分解决供暖需求的轻重缓急,优先覆盖那些急需集中供暖的人群和老旧住宅片区。
贵阳一些新建小区,供暖企业通过像空调一样原理的热泵技术,将经过处理的45℃的水送入业主家中的地热管中供暖。而在湖北武汉,一些小区在建设时,就已经完成了供暖设施的建设。与北方大规模的市政集中供暖不同,南方供暖多以小区作为单位。相对而言效率更高,确定供暖方式和时长等更为灵活;耗能方面,相比各个家庭独自取暖的花费肯定更低,取暖效果更是判若天壤。
南方集中供暖拥有“后发优势”,更先进的技术、更科学的规划,完全不必再走高耗能、高污染的老路。比如在合肥,相比传统的燃煤供暖,包括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新能源正广泛应用于集中供暖。放眼整个南方地区,大量的污水管网、地表江河水源、工业余热和浅层地热能等,都可以成为清洁供暖的资源。关键是要行动起来,不再无谓讨论做不做,而是科学研究如何去做。
舒圣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