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11月,纷纷扬扬的大雪就把青藏高原带进了冬天。
在被称为“藏东明珠”的西藏昌都市类乌齐县,厚厚的积雪盖住了道路,也拖慢了李纯民的行程。他是来给那里12所乡镇小学的孩子们送“热水”的。
在这个距离天津2800多公里的地方,很多人都知道天津人李纯民的名字,从县长、到教育局长,还有刚学会写字的小学生。他到这里支教助学已经15个年头了,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的扶贫工作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最早获资助的藏族小学生已经考上名牌大学参加工作了,可他还守在这里。
他把对藏族孩子最朴素的关爱揉进当地校园里的一间间新教室、一盆盆热水中;他带着孩子们去天安门看国旗升起、去天津看大海扬帆,希望告诉他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听说类乌齐一些小学面临缺水难题,看到小学生们尤其是女孩子用刺骨的冷水洗头洗脚,李纯民心疼她们,他要赶着在极寒天气到来之前,尽可能让当地的孩子们早晚洗漱用上热水,让冷水洗头洗脚的情景成为过去。
今年10月底,他计划用7天至10天给当地的12所乡镇小学都装上太阳能热水器,可他低估了这次任务的难度。因为太阳能热水器需要接入供水和电源才能正常工作,而这些学校的水电设施却各有各的状况,有的需新架设两三百米电源线;有的需新铺设上百米管线;还有的没有排水管道。高海拔的岗色乡小学,一到冬季甚至无水可用。
李纯民带着太阳能热水设备公司的工作人员和施工的师傅,逐一为每所学校设计安装方案。一场突然而至的大雪覆盖了道路和山川,李纯民坐车继续在白雪皑皑的山间穿行,造访一所所学校。类乌齐的最低气温已低至零下9摄氏度。一片雪白中,他的车辙从县城一直通向海拔4000多米的最偏远的学校。目前已有6所学校通了热水,“其他学校在月底前用上热水应无大问题,除了岗色乡小学。”李纯民说。这所小学300多个孩子的冷暖让他放心不下。他找来水利专家和乡长、校长反复研究论证,希望找到最合适的解决办法。有时候自己深夜醒来,想到这里便再难入眠。
旁人似乎难以理解李纯民对类乌齐这片土地的痴爱。他在青春正好的年纪,曾作为援藏干部来到过这里,一待就是5年。当时他担任县委办公室主任,一年里有八九个月都在乡下跑,他永远记得,在下乡的日子里,妈根大娘给他煮过元根,嘎江老弟给他送鱼补充营养……当他患了自发性气胸病情危重的时候,县里想方设法将他尽快送回天津治疗康复。李纯民总想有机会感恩回报自己的“第二个故乡”。
1993年,李纯民第一次重回类乌齐,经过一个教学点时,他发现,教室的窗户没有玻璃,只用塑料布糊上,风呼呼灌进来,上课的孩子们冻得瑟瑟发抖。他问为啥不装玻璃?回答是没有钱买。
对李纯民而言,当年下乡,爬冰卧雪、缺氧难眠、思念亲人,都不曾让他如此心痛,而孩子们充满渴望的眼神却让他难过不已。他知道,如果没有新一代有文化的农牧民,当地的发展进步无从谈起。他留下钱,嘱咐当地给教室装上玻璃。从那以后,改善类乌齐的教学条件便成了李纯民的心结和“乡愁”。
2006年,李纯民再次回到类乌齐,在214国道旁的恩达村教学点,一阵上课“铃”声吸引了他,原来一位老师正在敲打一个生了锈的汽车轮毂,提醒孩子们上课。教室低矮黑暗,桌椅残缺不齐。
当他知道县里打算将恩达教学点扩大招生办成小学,却为没有教室犯难时,他和朋友们一起出资35万元,并和县教育局签订了援建协议,委托县里建300平方米校舍,建成后归教育局所有和管理。一年以后,一个窗明几净、设施完备的新教室落成,条件简陋的旧教学点面貌大变,半年后升格为完全小学。
恩达小学成了李纯民援藏助学的起点。他决定开展长期的兴教助学活动。2007年,李纯民筹备设立“齐兴助学基金”,希望实现“类乌齐兴盛和众人齐心振兴教育”,他作为基金发起人负责筹款,类乌齐教育局负责基金的管理和使用。
为了筹款,李纯民每年都会“呼朋引伴”进藏去看一看,每次少则四五人,多则十几人,这些朋友都为“齐兴基金”捐了款。到现在,“齐兴”助学基金共募集各方捐款800余万元,其中他个人捐款超100万元。李纯民对记者说,援藏助学得到了太多人的帮助,这也成为他开展助学活动的动力和最大的依靠。
“齐兴助学基金”最初有两个用途。每年以“园丁奖”和“勤学奖”的形式,拿出一部分钱奖励在高海拔、偏远地区工作的老师和家庭困难、成绩优秀的学生。同时,还组织“一帮一、结对资助”助学活动,以每名学生每月400元生活补贴、每年4800元的标准,结对资助类乌齐贫困生。目前已开展到第四批,共40多名学生接受资助,李纯民本人资助两名学生,其中一个已经大学毕业。
李纯民通过在当地实地考察发现,随着国家投入的加大,教育教学条件已经变得越来越好,可农牧区的孩子依然很少能有机会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当地的孩子们学会了吟诵《咏鹅》,却从来都没见过鹅长什么样。李纯民知道,那里大部分孩子目之所及的地方,就是他们曾见过的全部世界。
李纯民要带着孩子们开开眼界、看看世界,他发起了一项新的活动——让孩子们去“天安门看升国旗、天津看大海”,也叫“天天向上”活动。
2014年9月,首期“天天向上”活动启动。2016年起,李纯民所在的单位中交天航局接过了接力棒,每年出资10万元,并携手“齐兴基金”一起搞活动。如今,活动已经连续开展了7届,来自类乌齐15所中小学的100多名优秀学生和基层教师代表完成了京津之行。他们在北京爬长城、看升旗,游览故宫和国家博物馆,到天津漫步五大道、坐摩天轮,到位于渤海湾的东疆沙滩踏浪。
在天安门观看升旗仪式的时候,10岁的藏族姑娘曲央措吉悄悄许了个愿,希望长大后能去北京上大学。“我们15个人都许愿了,愿望都差不多。”她说。
“孩子们见识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回去以后又把自己听到、见到的讲给同学朋友听,这颗希望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李纯民说。
十几年来,李纯民眼见着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给当地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前破旧不堪的教学点被崭新的教学楼取代,孩子们都坐进了窗明几净的教室。
可李纯民和他的“齐兴基金”倒是更忙了“。新项目接二连三地启动,包括解决类乌齐高海拔学校冬季供暖、早晚洗漱用热水问题;推广教学一体机辅助教学;把旱厕改造为水冲厕等。
校长们遇到一些难题,也会想到李纯民。有的学校水管冬季冻裂了,请他帮助恢复管路供水;有的学校因变压器超负、电压不稳导致设备被烧坏,也请他想办法解决。不久前,一位校长找到他,说自从学校实现供暖后,很多牧民都愿意把孩子送来住校,住校生由原来的50人左右,一下子激增到180多人。学校腾出一个办公楼作为宿舍,可却没有安装暖气设备。“能不能给我们想想办法,别让孩子受冻?”校长的话里一提到孩子,李纯民立刻觉得责无旁贷,开始四处“化缘”想办法。他总说一句话,“再苦不能苦了孩子!”
那些因他而改善了生活学习条件的孩子们,其实并没怎么见过这位好心人“李爷爷”。他们大多是从老师的口中知道他的,有一位孩子因为没见到他,写信抱怨说,“听说您走了,我有点生气。我从不知道有像您这么好的人。”
可李纯民并不在意是否被记住,为孩子们奔走的日子也让他感到快乐。他赶到海拔最高的3所小学了解冬季供暖系统情况的时候,拍下了那里的蓝天白云,在朋友圈炫耀“西藏的天空”。他期待藏族孩子们,在那离天空更近的地方,离梦想也更近一点。
儿子问他,“高原景色你看了这么多年,怎么看不腻呢?”李纯民回答,“百看不厌!”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