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天的某个下午,一个少年终于耐不住好奇,用零花钱买了一杯咖啡。他小心翼翼地喝下一口,差点吐了出来。那是一种从来没有品尝过的苦,勇敢的他再喝一口,忽然想到:那或许就是外面世界的味道?
这是我想象出来的场景,但是很有可能发生。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大南坡村,开了一家方所书店,书店里的咖啡馆是整个修武县第一家咖啡馆。我用河南话朗读了一下这个地名,就像二十多年前我读大学的时候,给爸爸写信时认真写下信封上的那些字。它很长,越长就越偏远,也意味着某种落后的状态。
我专门回河南一趟,去看了这家书店。心中至少有一半是怀疑和批判,书店和咖啡馆,正成为大城市的“生活美学”,但是你们要开在河南的村里,该有多天真?
大南坡村还是比我老家那个村要好一些。几十年前,很多村民都到附近煤矿打工,这个村修建了气派的大队部。“农业学大寨”,一面墙上的标语,既表达了某种历史感,也提示我们这里曾有热闹的公共生活。随着煤矿关闭,这里的村民和别处一样,也到外地打工去了,大队部几栋建筑废弃了,现在正在改建成艺术馆、民宿和书店,“方所乡村文化”就是引进的书店。
晚上,书店的灯光亮起来,黄色的,也是温柔的。站在书店外的广场上,我突然有点感动。我小时候也生活在河南农村,连电都没有,更不要说书店。那时候热爱阅读,抓住一切能读的东西,一个男孩子甚至会认真阅读《妇女生活》这样的杂志。
很明显,大南坡的村民在此之前都没有见过书店。书店开业前那天,店员在进行最后的图书上架调整,一位当地的老伯在书店慢慢踱步。他用目光认真扫视两边的图书,没有拿起任何一本。他很期待,但是又很小心,还没有认识到这书店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很明显他是识字的,我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才会在这里打开第一本书?
小朋友们就要天真很多。书店找到大南坡小学,请小学生来为墙上的黑板画画。一个女孩子在板书,她要抄一首叶嘉莹先生的词,书店工作人员鼓励她可以随便写。另外几个没被“选中”的小朋友,偷偷脱离带队老师的视线,开始在书店玩耍。他们来到童书区,这是书店重要区域。那些书让他们好奇,当书店工作人员告诉他们可以拆开塑封看的时候,他们的眼睛瞬间明亮起来。
大南坡小学有50个学生,比起过去数量大为减少。据校长介绍,这个小学还是一个“完小”,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班级。在乡村,这已经是很好的小学。我有点羡慕这些小学生,他们很小就见到了这么好的书店。书店对他们的意义,和对老大爷一定是不一样的。
他们没有城里孩子那样“广博的视野”,也没有奥数辅导班。课余时间,他们仍然像我小时候一样,在田野里奔跑,而现在书店会成为他们的新去处。如果他们晚上来到这里,会发现书店的灯光和别处不一样。不管是否买书,对他们来说书店都是一个奇迹。那些已经开封的书,可能会被他们翻看到破旧,书店工作人员看到这一幕,或许也会感动,那超出了生意和利润,抛开种种流行话语,这才是书店真正的意义。如果一家书店能够影响到一批孩子,所有的努力都不算白费。
大南坡的“盈利模式”无疑是非常清晰的:吸引城市里来的人,为他们提供一种“都市生活的他者”,让他们来拍照、吃饭、住宿。这里是“文创”,也是新的旅游业态。对书店来说,咖啡区就是为他们准备的。这里是修武县第一家咖啡馆,或许县城的人也都会来这里“打卡”,我猜他们第一杯咖啡,可能会选有牛奶的卡布奇诺。
那么,书店和书呢?书店负责人告诉我,他们认为游客是不会买书的,游客会拍下和书的合影,会在朋友圈发充满美感的照片,但是,他们买书或许会在网上。书店的真实想法是:这些书,真的是为乡村准备的。
书店开业半月后,他们告诉我一个好消息:销售额达到了两千多元,其中咖啡有九百多元,剩下的都是书。这真是一个让人振奋的消息。虽然没有更细的数据,但是我最期待的事情肯定已经发生了:当地人正在走进书店买书。和大城市相比,这样的销售额当然不值一提,也还没办法盈利,但是它已经证明书店的意义。
在城市,书店正在成为景观。人们用“最美”或者“网红”来形容那些新型书店,那些为拍照而生的“文化空间”。但是在乡村,人们还有一些朴素的想法,书是奢侈的,也是神圣的。尤其对那些孩子来说,书店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如果我们抛开“商业”,这才是书店为乡村提供的新东西。
据说在全国已经有一些这样的新实验。随着农民工大量进城,他们带回“外快”,钢筋混凝土开始在乡村扎根,但是,乡村仍然缺乏像书店这样柔软的东西,甚至变得越来越硬。留守儿童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对他们来说,爱和希望是比钱更重要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书店就是他们的新家园。
张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