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11月26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青春“敬”技场 “后浪”悟匠心

——第十六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学生组决赛纪实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姗姗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11月26日   06 版)

    “我的不甘,明年赢回来。”第十六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学生组模具工(冲压)赛项选手胡友阳朋友圈写着这样一句话。

    去年,他无缘“振兴杯”首届学生组国赛。今年,2000年出生的他不仅以浙江省赛第一名的成绩出战,还夺得该赛项的全国金奖。

    “明年毕业后想在杭州就业,还想参加‘振兴杯’职工组比赛。”戴着黑框眼镜的胡友阳说,“比赛不仅是技能的比拼,也是互相学习交流、实战锻炼的机会。我发现一些比我年纪小的选手理论和实操毫不逊色,会有紧迫感。”

    在今年参赛的226名选手中,最大的出生于1996年,最小的出生于2004年,00后占比超70%。在这个完全属于“后浪”的舞台上,他们竞技更“敬”技,用青春感悟匠心。

    备赛:苦乐参半

    来自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胡友阳今年虽是主场作战,但由于对去年省赛的失利心有余悸,在今年备战国赛的两周时间里,除了吃饭和睡觉,他几乎将所有的空闲时间全部用来训练。

    “白天反复练习实操,提升加工速度和精度,晚上回到寝室就复习理论知识。一次实操练习最少是两小时,一天练个四五次,累得全身像散了架。”11月4日上午,胡友阳走出赛场,匆匆解决午饭后,便开始为第二天的比赛作准备,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题目倒是不难,都做完了,但是成品没达到预期目标,还要继续提升。”

    同为2000年出生的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冯光浩在中职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读中职期间没有太多机会参加这种比赛,为了备战国赛,8月初就提前返校集中培训了一个半月,有好几次通宵训练,没有回宿舍睡觉。”

    冯光浩和同校的赵远超都是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赛项的选手,他们坦言“赛前培训比日常教学要学更多、更快”。

    山东工业技师学院老师王辉是山东队的指导教师,11月4日一早他便带本校学生付兴和王志愿抵达赛场,“只要他们放平心态,就没问题。之前,根据提前公布的样题训练了一个多月,但是在学校训练时的机床和大赛用的型号还是不太一样,他们需要花时间适应。”

    如果对高年级选手来说,此次大赛是一次实打实的竞技练兵,那么对2004年出生的模具工(冲压)赛项选手颜建灿来说,则是一次沉浸式体验。

    和“振兴杯”同岁的他是江西省电子信息工程学校数控技术应用加工专业二年级学生,这是他人生的第一场职业技能类比赛,“我才学了一年专业知识,再加上文化水平低,理解理论和图纸等方面都存在困难”。

    据其指导教师肖玮讲述,颜建灿在备赛的2个多月时间里格外刻苦。大多时候,他从早上6点半到晚上11点都在实训场地训练。其间,只在国庆节休息了3天。

    思悟:变被动为主动

    因为中考失利,颜建灿和普通高中失之交臂,来到江西省电子信息工程学校。他不怕吃苦,入学后,常常在课后泡在图书馆学习理论知识,还跟着老师到车间反复练习机器操作。

    “一开始总是记不住机器面板上按键的功能,站在机器前像个婴儿,什么都不会。”肖玮注意到了颜建灿的消沉,便拉着他聊了许久。

    “这些孩子起点低,有些会有自卑的情绪,又正值青春期,难免有些厌学的情绪,老师的一大任务就是鼓励他们,让他们发现自己动手能力强等优势。”肖玮会给学生介绍世界技能大赛冠军的故事,“其实,现在很多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技术学习的认可度都很高,曾经被迫选择职业院校的学生也开始主动钻研技术”。

    选手张建军也是在中职毕业后选择继续读书,考取了贵州航空职业技术学院,1999年出生的他已经是高级技工。“以前,一些职业院校一个班可能有一半学生毕业就转行。有的宁愿去做一个月800元工资的摄影学徒。但是对我们走到国赛的学生来说,非但不会放弃而且会更加主动学习,提升技能。”他说。

    机床装调维修工赛项裁判长胡文泉和“振兴杯”有着不解之缘,他认为学生组比赛相比职工组,考题上更偏向于考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实操的熟练度,在创新性上并不作高要求,“比赛能让他们跳出原有的小圈子,看看全国其他优秀学生的风貌”。

    “这次参赛的选手不是能力不够,而是在比赛中与队友的协作不充分,最终导致项目都没做完。”胡文泉告诉记者。

    在“振兴杯”的赛场上,女少男多是常态。但在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赛项里,有7名可爱的女生,来自海南省职业技术学院的高幸就是其中一位。

    11月4日晚,记者见到刚参加完比赛的高幸。她兴奋地说:“正常发挥,终于可以放松紧张的情绪了。”

    学习智能终端与应用专业的她从得知进国赛开始,就一直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在备战的两周时间内,她需要跨专业学习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相关知识,“有一次培训,因为压力大,完全学不进去老师授课的内容,再加上比赛前一天才知道大赛用的系统和我们训练的不一样,上赛场前一秒,我心里都直打鼓。”

    高幸有着蒙古族姑娘的刚毅性格,在老师眼里,她在学习上特别主动,平时和女性同伴逛街时,总能被新出的智能电器产品吸引,追着工作人员询问产品情况。

    出路:无“敬”技不匠心

    今年,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出战国赛的都文涵和卢佳浩,均取得机床装调维修工赛项金奖。

    “参赛的最大收获就是真实感受到选手、指导老师以及裁判对赛事的重视,杭州给予赛事的激励‘大礼包’更是让我看到了毕业后的发展出路。”都文涵是电气自动化专业,明年他即将去德国学习一年,他希望出发前尽可能打牢基础知识,“平时训练最快也得1小时50多分钟完成,这次比赛用时比平时快了25分钟左右。这得益于备赛期间的反复练习”。

    “赛前培训的时候,指导老师就一直在强调要踏踏实实地对待每一个操作,要对精度有着极致的追求精神,否则就做不到独具匠心。”2001年出生的卢佳浩显得有些腼腆,但一提起机床装调维修便滔滔不绝。

    1996年出生的张真富是此次大赛的“大龄”选手,他习惯性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总是用道理激励自己和同学:“一天不学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晓,三天不练观众明白。”

    “比赛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教学中的重要部分。”王辉认为,参加比赛有助于学生理解专业的价值所在,也能明白国之重器的背后离不开这些最基础的工种。

    近年来,随着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职业教育水平的地区差距现象正在减弱。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刚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也提出,要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这不仅给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教育工作者以及青年技能人才莫大的信心,也提升了他们对专业和职业的自豪感。”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王道乾从事职业教育工作已有33年,他认为,“振兴杯”等大赛能将工匠精神、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等看似空洞的概念具体化,选手沉浸其中,能切实感悟竞技的真谛。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姗姗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11月26日 06 版

与时俱进的线上评审
汇鑫街道的贫困学子一个都不掉队
青春“敬”技场 “后浪”悟匠心
图片新闻
苏州阳澄湖度假区:构建青年干部培养“365工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