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11月,上海太昂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吴俊伟都在忙着操办“海创马拉松”大赛。这场比赛更像一个创业训练营——60多名从欧美国家留学回国的创业者,将通过3天49个小时的集中训练,组成一个初创团队,模拟启动一个创业项目。
吴俊伟是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创新创业部的部长,同时也是浦东科技产业青年联盟的核心成员。为了给海归青年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团浦东新区委员会、浦东青联、张江集团等给他所在的欧美同学会嫁接了不少资源。
“浦东的目光,绝不仅仅放在浦东或上海,而是辐射长三角,放眼全球。”共青团浦东新区委员会书记林廷钧说,要为身在浦东的全球青年配置一个“创新舒适区”,让爱创新、想创业的青年自然而然地选择浦东。
回国首选上海 上海首选浦东
“上海,是回国的城市首选;上海浦东,是聚集我们校友最多的区域。”剑桥大学上海校友会会长杨立功如今与团浦东区委、浦东国际人才港走得特别近。
杨立功介绍,剑桥大学上海校友会2012年时只有20多人,现在已经壮大到800-1000人,覆盖整个长三角地区。这些人中的一半左右,在金融行业工作,身在浦东;四分之一左右在创业,身在张江;还有一些人当起了教师、公务员。
到上海浦东工作前,杨立功也曾有过迷茫。剑桥大学的学长曾“提点”他,“如果回国,最好先到上海,这座城市国际化水平高,容易适应”。如今,杨立功也是这样给学弟学妹“安利”上海浦东的。
浦东科技产业青年联盟秘书长、上海卡贝尼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陶近翁也是一个海归。他2017年从美国硅谷回国,带着技术到父亲开办的半导体设备制造企业工作。他的公司为中芯、上海微电子等走在芯片、光刻机前沿的自主研发企业提供关键的陶瓷零部件。
陶近翁还加入了浦东青联会员团体之一——科技产业青年联盟,把自己埋进青年科技人才堆里。他与同在联盟里的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许竞翔教授擦出了“创新火花”,运用该校科研团队的研究,可以有效提高其工厂生产效率30%以上。许教授还告诉他,他生产陶瓷零部件所用的防腐涂层,还能被用在海洋工程上,拓宽了他的业务线。
陶近翁不知道,给自己创造“创新舒适区”的上海浦东,早在2016年就成为“全国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区”,这里的创业环境被公认为“适合青年”。这里每年都会举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2016年的“创青春”全国总决赛也在这里举办。
打造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青年人才服务
南京沂麟数字科技有限公司CEO吕辰,去年参加了团浦东区委主办的长三角青年英才训练营后,果断在张江注册开设了一间分公司。“张江的高科技企业都是我的目标客户,公司开在张江方便做业务。”吕辰说,自己这家上海分公司短短一年内已经有了10多名员工,业务做得有声有色。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团浦东区委着力为青年发展打造了一个“创新舒适区”。面向长三角地区的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金融等行业,推出了不同的行业青年联盟、英才训练营,每一类在浦东创新创业的年轻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存在感、获得感。浦东已连续4年承办上海市“创青春”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连续9年举办“创业浦东”青年科技创新大赛,创业展示平台持续升级,今年更是承办了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行业分论坛。
海外留学生群体也是浦东“吸引、留住”的一个主要方向。团浦东区委为海外留学生提供了“一条龙服务”——包括前端的留学落户、居住证办理咨询,和后端的创业政策、公司场地租赁、创业比赛等咨询办理。
“我们校友会常常需要与政府部门接洽回国政策的具体细节等,还要获取招聘会信息,这些都不用再一个个单独找了,团组织都会协助对接好。”杨立功说。
这些服务的背后,是团浦东区委为高层次青年人才打造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服务——定期组织“菁英聚浦东”“名校直通车”“线上云选会”等各类活动,招引海内外高端人才。招引之后,团区委还会推出青年英才营、青年“汇智”行动、“浦江青年沙龙”“十大杰出青年”评选等项目,更好地关心、留住这些青年人才。
探索“青少年梦想之城”
未来,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浦东要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
“浦东要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这样的定位和使命,必定需要吸引更多青年人才,一代一代的青少年必定是生力军、主力军。因此我们在浦东青少年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打造‘青少年梦想之城’的概念。”林廷钧说。
记者注意到,在欧美发达国家,“青年友好型城市”“青春城市”等均有自身独特的指标体系,每年或者每隔若干年,会有第三方机构对这些城市进行“青年友好型”评价。有些国家会从人口特征、生活质量和经济形势3个维度对城市进行分级和考核。而在我国,目前尚缺乏一套有效的青年城市评价体系。
记者了解到,团浦东区委将联合智库开展“青少年梦想之城”指标体系研究,探索研究怎样的城市(区),是对青年有强大吸引力的,是可以更好地服务青年追梦圆梦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