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蒙阴县东部有一处名为杏山子的村庄。村里老人们常提起,这里曾因遍山杏树而得名。然而,在现任村党支部书记赵西营的童年记忆中,满眼却是杂草丛生的荒山,少得可怜的耕地上,村民们种些玉米、花生、地瓜,靠天吃饭捱日子。
变化是从将山坡地整成耕地的那一锄头开始的。怀揣拔掉穷根的决心,全村老少开始种下一棵棵桃树,荒山渐渐披上绿装,桃树上也结出了村民的致富果。
如今,这个上千口人的村庄种植优质蜜桃4000余亩,年产量450万斤,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蒙阴蜜桃的核心保护区。全村一改旧貌,村民人均收入万元以上,村党支部领办的3个专业合作社搞得红红火火,已举办了17届的“桃花节”累计吸引游客几十万人。
对比往昔,赵西营不禁感慨:“穷山恶水换不来金山银山,只有下大力气把生态搞好,才能带领村民一起走上致富路。”
杏山子村可谓蒙阴县多年来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
回望历史,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上世纪80年代初,蒙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231.5平方公里;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88元;1985年,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扶持贫困县。
“失去绿水青山难保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个“孟良崮战役”发生地、“沂蒙六姐妹”家乡,如此观念渐成共识。
此后,蒙阴县抓住列入“全省山区开发重点县”机遇,实施连片治理,治山治水、荒山绿化,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党的十八大以来,蒙阴县3届领导班子,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优先位置。昔日的穷山僻壤已成为生态山、花果山,蒙阴县由此书写了一部从绿起来到美起来、富起来的生态文明史。
蒙阴县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牢固树立底线思维。为此,该县专门成立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并在山东率先设立县级工作协调推进机构(县委生态文明发展中心),清单化、项目化推进任务落实。
对政府部门而言,生态文明建设的硬约束愈加明显。2019年,临沂市委、市政府将蒙阴作为生态县实行单独考核,蒙阴则对应建立了对乡镇、部门差异化考核体系,如今,生态文明建设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已达到40%以上。
与此同时,红线意识得以不断强化。定规划、上项目、搞建设,蒙阴严格执行“三不一少一保护”原则,不毁山、不填水、不砍树、少拆房、保护好野生动植物,给子孙后代留足空间。
曾有一外地客商看中杏山子村的人气,打着旅游开发的旗号打算开办一家化工厂,被果断拒绝,“这是我们的底线,谁来都不行。”村两委态度坚决。
近3年来,蒙阴累计清退化工类企业7家,关闭矿山43家,取缔“小散乱污”企业140多家,拒批项目100多个。
“蒙阴在2018年成为全省第一个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之后,今年又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工作中我们按照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要求,坚持‘治气、治水、治山、治城’一体推进,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体系指标,集中开展生态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努力让山更青、水更绿、村更美、群众更幸福。”临沂市生态环境局蒙阴县分局局长赵英利说。
一系列举措之下,蒙阴生态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每年新造林两万亩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52.2%;近3年,空气优良天数逐年增加、PM2.5浓度逐年下降,2020年上半年获得空气环境质量生态补偿金295万元;云蒙湖水质连续20年稳定达标,44条主要河流全部恢复鱼虾生长的生态功能……
群众对环保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同时被给予有力保障。近3年,蒙阴政府门户网站主动公开生态环境信息和企业强制性生态环境信息3555件,公开率100%。中央环保督察、生态环境部组织的各类专项督查问题及群众信访举报的生态环境案件全部按时整改、办结到位。
生态环境向好的同时,蒙阴尝试寻找“生态”与“富民”的契合点,逐渐构建起以生态为本、农业为基、农商文旅互促共融的大健康产业。
以果、兔两个优势产业为基础,蒙阴构建了“兔沼果”“果菌肥”“农工贸”三大循环链条,着力打造农业新六产,仅“蒙阴蜜桃”品牌价值已达266亿元。立足红色文化优势,借助优越的生态资源,蒙阴大力推广“互联网+”“旅游+”“生态+”等新兴业态,促进农商文旅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让产区变景区、果园变公园、农耕变体验、空气变人气。
如今,蒙阴的老百姓已从卖产品向卖生态、卖环境、卖文化转变,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
在做好这篇“生态+”文章的同时,蒙阴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培育绿色产业体系,为全县绿色发展提供了强劲的经济支撑。近几年,这里的生态环境不仅持续变好,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也稳定增长8%左右。
“生态优先不是不要经济增长,而是追求什么样经济增长的问题。蒙阴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按照产业生态化要求,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整合供应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蒙阴县委书记王丽云说。
面向未来,蒙阴将加强源头治理、厚植生态优势,坚持生态惠民、发展生态经济,弘扬生态文化、完善体制机制,加速迈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新时代。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