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进制的世界里,经过算法优化,从而提高程序执行效率,可以找回程序里丢失的时间。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程序设计基础课上,专业教师会教授这一知识点,这也被认为是程序员应有的职业精神。
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经典诗句从计算机专业教师口中冒出,不要怀疑其真实性。在老师们眼里,程序中丢失的时间可以找回,现实中的时间无法重来,老师的做法是为了让学生们领悟时间哲学,勉励他们珍惜青春年华。
这是近年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双区协同、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缩影。有价值的是,学校不拘泥于教材,着力强化思政教育的实践性、多样性,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高职人才。
将思政教学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同时,充分发挥通识选修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育人价值,使各科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席海涛说,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旨,学校创新实践高职院校“双区协同、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学区”“舍区”协同、课上课下融合、校内校外衔接、线上线下连结的开放型“三全育人”体系,进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舍区活动提升学生“修养”
近年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不局限于课堂和教材,在隐性教育上下足功夫,把学生宿舍区改造成为素质教育养成基地——修养轩,以能力提升为核心,以开放创新为突破,进行“学区”与“舍区”协同育人模式改革。
舍区文化也跟着丰富起来,通过开展读书沙龙、宿舍美饰、舍歌大赛等宿舍文化活动,更大程度实现环境“人文化”,真正把舍区建成学生“温馨舒适的家园、求知进取的学园、素质拓展的乐园”。
校团委包老师说,起初,学校发现一些毕业生能力优异,但在找工作面试时心情紧张,不善于表达自己,而演讲能力是新时代社会所需人才的必备技能,“青年演说家”修养轩因此成立。
每月固定时段,由指导老师开展普及型讲座,如“如何介绍自己”“演讲中的仪态”等专题。提前发布活动公告,学生以自愿参加为主。此外,还开展针对性培训,邀请校外专家走进学生舍区。
活动室设置在宿舍一楼,有很大的一块玻璃墙,吸引路过的学生参与。“青年演说家”修养轩还把组织比赛放在重要位置,遵循以赛促建、以点带面的宣传培养方式,利用比赛、宣讲会等形式,带动约1800多名同学参与进来。
在商学院国际与贸易专业陈同学看来,由演讲社团走入学院比赛现场,再走出校门到社区进行红色故事宣讲、活动解说,每一次参与都是磨练勇气、提升个人能力的机会。
面向淮安盱眙开展助农扶贫政策宣讲,是陈同学负责的项目之一。从水稻种植技术改进到电商知识培训,她和70多位同学一起帮当地实现虾道米种植3200亩,助力当地农户不断致富。
凭借这一成绩,她获得2019年“江苏大学生年度人物”荣誉。活动现场,她把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她认为自己受益于各类演讲比赛。“有专业能力,同时更要掌握良好的表达技能。”
除演讲技能外,学校还注重通过“讲故事、唱红歌、传箴言”等方式将红歌中蕴含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内容传播给学生,促进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红歌咏流传”修养轩团队成员来自学院工会、资产设备处、二级学院等部门,他们在红色文化建设、声乐演唱、舞台导演等方面有一定造诣,专业知识扎实。
团队自成立以来,成员们积极谋划,组建QQ群、微信群等,线上线下沟通交流。在餐桌旁,成员们也能因为节目和课程讨论一番。每次讨论都是一次头脑风暴,大家总能有所收获和感悟。
通过“讲、唱、传”三种形式,不管是走进二级学院还是社区、音乐会,团队充分挖掘学生身上所爆发出来的潜能和闪光点,鼓励每一个学生增强自信,勇于表现自己。
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
如何有效发挥课程思政在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学校也作了积极探索。学校认为,实施“课程思政”,既要强化显性思政,又要细化隐性思政(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发掘学校所有课程思政教育资源,运用现场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入脑入心、见行见效,把思政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变为协调同步、相得益彰的过程。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魏萍指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结合学校自身特点,要从政治认同和国家意识、品德修养和人格养成、学术志向和专业伦理三个层面进行价值引领,把育人与育才相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涵盖三大线下教学项目,万年历项目是其中之一。课程负责人赵彦老师说,该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古诗词开篇,将中国文化和历史、工匠精神、科学家创新故事等贯彻始终,力求增强课程趣味性和感染力。
课下进行分组教学,鼓励学生组内互帮互助,大胆创新,共同完成实践项目。原本20多行的代码,学生们加入自己的创意构思,可能会写100多行,甚至500多行,实现不断进阶。
赵老师发现,坐前排、举手提问的同学越来越多。进行项目答辩时,大家激情满满,有的甚至站在凳子上,像开一场软件发布会,热情介绍团队成果。
在去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学大赛中,万年历教学项目荣获一等奖,也被评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精品项目。
“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在推进这一进程中,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逐步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特色做法。学校立项支持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精品项目15项,项目建设期1年。其中,重点项目5项,资助1.5万元。
这些“课程思政”精品项目,主要支持教师深入挖掘人文素质、通识课程、专业课教育等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打造一批有效实现知识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精品课程。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也是精品课程之一。自1973年,学校依托华晶电子集团创办半导体器件专业,2002年升格为三年制微电子技术专业,《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一直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近年来,这门专业的教师尝试将思政元素引入日常教学中:利用理实一体、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敬业、细心谨慎的工作态度,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通过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激励学生勇于创新;通过产业发展分析,激发学生对专业、行业的热爱,为中国芯片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越来越多的老师逐渐意识到,“思政育人”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主动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的责任,引导学生不仅学习专业知识,更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而学习,要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教书育人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寓教于乐 开展浸润式思政教育
如何将思想教育和专业学习延伸到“舍区”,将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教育引入舍区,使“学区”与“舍区”分工协作,同向育人,使学生在课上课下、线上线下都能自觉进行自我学习、自我修养?
无线电测向运动是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一项特色科技体育竞技项目。学校无线电测向队成立于2004年,多次捧起全国锦标赛体育道德风尚奖奖杯,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层单位”和开展无线电测向活动江苏省先进单位。
为践行“双区协同,三全育人”工作,学校以该项目为载体,采取无线电测向+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模式,通过融入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融入党史、新中国史、国情、省情、市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和跨专业素质养成教育,实现思政教育的“无痕”与“浸润”。
比赛中,学生们通过无线电测向技术按照顺序寻找隐蔽电台,每个电台上均有二维码,找到电台后扫码答题,完成闯关任务。
在智能工程学院大二孙同学看来,这项活动参与门槛不高,对大家来说,具有“零起点”的公平性,在寓教于乐的运动中经受逆境的锻炼和磨练。参与活动后,他每天跑上两三公里,坚持早睡早起,提升身体素质。
去年的无限电测向比赛以宿舍为单位,通过宿舍小群体的带动作用,鼓励学生走出宿舍区。今年,各二级学院还组建2-3支无线电测向队、成立无线电测向运动社团,打破院系、专业、班级间“壁垒”进行比赛,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由于表现优异,孙同学被选为智能工程学院无线电测向队负责人,带领20个同学进行日常培训和比赛,他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此前,学校构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信息平台——“千日修养平台”,建立积分银行,重点关注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等方面综合发展,综合测评的成绩也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教师、家长通过实时观测学生成长情况,共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与生活习惯。
无线电测向比赛的成绩也记入综合素质测评,平日里,除日常跑步训练外,大家还集中背题,交流讨论如何更快、更好地将知识融会贯通,努力赢得更好的成绩。
活动后期,学校组织社团学生与教师一起,挖掘每一台无线电设备背后的产业报国、科研报国、学习报国的感人故事,编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校本教材;开展寻访捐赠人活动,与校友、教师一起建设苏信无线电通信博物馆。
(数据、图片和信息来源: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