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12月10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隼鸟2号”样本舱回收展现日本宇航技术实力

中青报·中青网驻日本记者 张建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12月10日   09 版)

    12月8日,日本相模原市,“隼鸟2号”探测器样本舱被从卡车上运往园区,日方小组对其进行了回收。样本舱内装从“龙宫”小行星上采集的碎石、砂尘。日本科学家随后将依原定程序对这些碎石、砂尘展开研究。视觉中国供图

    与中国“嫦娥五号”顺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并将择机返回地球几乎同时,日本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号”样本舱顺利返回地球。日本科学家将对样本舱带回的小行星砂尘物质进行分析,探究太阳系成因与生命起源。“隼鸟2号”成功实现小行星探测系列任务,集中展现了日本宇宙航空技术实力,以及众多小企业的深厚技术经验积累。

    “隼鸟2号”去年7月着陆距地球约3亿公里的小行星“龙宫”,采集岩石砂尘等物质,去年11月从“龙宫”出发飞往地球。今年12月5日下午,“隼鸟2号”的样本舱在距地球约22万公里处分离,独自飞回地球。12月6日凌晨,样本舱“如流星一般闪亮划过澳大利亚上空”,最终降落在澳南部沙漠的目标区域。日媒报道称,为迎接样本舱,日方早早就在澳设立了测控中心,澳大利亚政府派遣军方人员第一时间搜寻样本舱,严密保全护送给日方。

    至此,“隼鸟2号”6年飞行约50亿公里的探测小行星“龙宫”任务结束。它将利用剩余燃料继续遨游太空,可能将再花11年时间、飞行约100亿公里,抵达直径仅30米的“1998KY26”号小行星,实施新的挑战性探测任务。

    12月6日下午,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隼鸟2号”项目负责人津田雄一对媒体表示,日本已掌握并确立行星星际往返技术。他说:“样本舱状况良好。‘隼鸟1号’开启了行星星际往返技术的大门,‘隼鸟2号’则跨越了这扇大门。”

    8日早晨,样本舱被运抵东京羽田机场,很快将被送往JAXA位于神奈川县相模原市的宇宙科学研究所。日方研究团队计划在一系列检查程序之后,在本月中旬对样本舱启封,大约花半年时间“记录”其中的“龙宫”小行星砂尘物质样本,然后开始对这些样本进行实质性分析研究。

    日本民众纷纷对样本舱顺利返回地球而欢欣鼓舞,认为这是日本航天史上值得记忆的一刻。当样本舱突入大气圈壮观景象的画面通过电视画面传来的时候,有的民众甚至激动得热泪盈眶。由此,一些少年儿童萌生出对航天科技与空间探索事业的浓厚兴趣。

    日本政府高层人士也相继对样本舱的返回表示祝贺。首相菅义伟第一时间发推文表达他的喜悦心情。文科大臣萩生田光一称,“隼鸟2号”顺利完成高精度运行,是向海内外展示日本高超宇宙探测技术能力的一大举动。科技大臣井上信治表示,样本舱返回是JAXA和有关企业、大学研究人员等不惧失败、勇于挑战、不懈努力取得的成就。希望今后秉持长期性策略继续实施宇宙科学与探测活动,积极推进宇宙开发利用。内阁官房长官加藤胜信说,他对样本舱的返回感到非常欢喜,项目整体顺利完成,向国内外展现了日本在相关领域领先世界的技术水平。他同时对人类首次从小行星内部采取到砂尘样本寄予高度期待,希望由此在解析地球生命成因方面有“惊人发现”。

    日媒相关报道还重点聚焦了“隼鸟2号”的科技首创业绩、整合能力和小企业技术贡献。其中,《日本经济新闻》6日报道认为,“隼鸟2号”探测“龙宫”的旅程,实现了七方面的技术首创,包括:形成对天体的人工撞击坑;使用小型机器人对小天体实施移动探查;向小天体投下不同的探测机器人;对同一小天体的两个地点实施着陆;在极高精度要求地点成功着陆;对地球圈以外天体内部进行调查;实现人工卫星对不同最小型小天体绕飞。该报道认为,“隼鸟2号”使用金属弹击打小行星的技术模式,可用于对小行星的样本采集,未来或可用于改变可能撞击地球的小行星的飞行轨道。

    另据NHK电视台报道,样本舱带回的砂尘物质的研究团队负责人、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JAMSTEC)高知核心研究所主任研究员伊藤元雄表示,样本舱如同一个最贵重的“百宝箱”,他们将使用日本国内屈指可数的精密仪器对“龙宫”砂尘进行分析,争取2022年夏天以前公布研究结果,希望能从各个角度探究太阳系的起源。

    日本国内普遍将“隼鸟2号”视为集约了日本所有高精技术的结晶,JAXA发挥了“司令部”作用。值得特别书写一笔的是,“隼鸟2号”的研发制造过程共有二三百家企业参与,其中多数为日本企业,小企业的技术贡献同样不可忽视。比如,神奈川县横滨市的下平制作所,注册资本仅1000万日元,员工约30名,此次为“隼鸟2号”提供了诸多零部件,包括样本舱脱离装置所需的弹簧开关,一些零件手工加工误差小于0.06毫米。又比如,埼玉县羽生市的Kittseiko公司,员工仅23人,早在1970年就曾为日本首颗人造卫星“大隅号”加工螺丝,之后50年从未放弃宇航领域等特殊螺丝的研发制造事业。在许多人看来,日本诸多小企业平常总是“其貌不扬、不声不响”,实则靠副业维持公司运转,在主业上精益求精。这些小企业往往都是在国家科研事业取得重要成果之后,经过日媒披露才“突然”声名大噪。

    其实,美国方面早就注意到了日本小企业的技术实力。据日媒报道,美国军方关联资本多年前就已开始搜罗日本小企业手中的高技术,意图实施收购、买断。日本政府当然对此有所警觉。日本高科技领域的小企业目前也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面临生存发展的挑战,日本政府已出台诸多救助扶持措施,防止中小企业手中的技术流失。为夯实国家整体科技研发与产业的坚实基础,日本政府也在酝酿加强相关知识产权保护政策,阻止日本大企业仰仗资本和市场优势“大鱼吃小鱼”,盘剥侵吞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

    本报东京12月9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驻日本记者 张建墅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12月10日 09 版

与中国“脱钩”?澳总理的“自毁之路”还能走多远
“隼鸟2号”样本舱回收展现日本宇航技术实力
无论终局如何 英国都将带着一身“脱欧后遗症”上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