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12月21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专家视界

乡村振兴,教育扶贫如何持续发力

刘承波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12月21日   08 版)

    上图:9月11日,宁夏中卫市海原县曹洼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正在上语文课的孩子们。

    海原县地处宁夏中南部,曾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脱贫攻坚以来,海原县坚持做好教育精准扶贫,改善教育条件,助力脱贫攻坚。2009年曹洼乡开始创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孩子们终于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现如今,学校总占地面积50亩,建筑面积4160平方米。“之前我们缺老师,学校环境差,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师资力量充实,而且教师学历更高了,城乡教育的差别也越来越小了。”校长郑志兴说。

    9月11日,宁夏中卫市海原县曹洼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校园航拍。    视觉中国供图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教育扶贫具有基础性、根本性作用。作为扶贫工作分类施策的内容之一,“发展教育脱贫一批”较之于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社会保障兜底等形式,意义更加重大、作用更加长远。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如何依靠教育改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能力,实现贫困人口根本脱贫,从而推动乡村振兴,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巩固义务教育保障水平

    义务教育有保障是教育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两不愁三保障”的底线目标之一。近年来教育战线紧扣控辍保学核心任务,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奋力推进教育脱贫攻坚。通过实施“全面改薄”、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等项目,不断改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补齐农村教育短板,缩小城乡、校际差距,确保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办学条件保障不到位而失学辍学。截至今年11月30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由台账建立之初的约60万人降至831人,其中20万名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推动历史性地彻底解决辍学问题。

    义务教育有保障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能够有效扫除贫困地区青壮年文盲,使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具备基本的劳动技能,为实现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全面发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因此,接续乡村振兴战略,笔者建议:

    要继续聚焦贫困重点人群,创造性地解决因学习困难、外出打工、早婚早育而辍学等问题,建立和完善分类安置措施,通过插班就读、单独编班、普职融合等方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劝得回、留得住。

    要保持教育扶贫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继续健全联控联保、行政督促复学和精准控辍长效机制。

    要加大政策、资金、项目支持等保障力度,加快补齐短板,着力解决好城乡义务教育在生师比、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基本装备配备标准上的差距问题。通过一系列专项支教计划,选优配强贫困地区师资力量,促进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还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辟提升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的新路径,推广适合农村薄弱学校的“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建立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让贫困地区的学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优化资助体系精准助困

    为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到应助尽助,目前我国已建成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以“精准资助”为导向、以各级教育特点为基础有差别的学生资助体系。设立学生资助项目30余个,实现了各教育阶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两免一补”政策已覆盖全部城乡义务教育学校,贫困地区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成效显著。近年来,学生资助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大规模降低了贫困人口的数量。2012年至2019年,我国学生资助金额累计13032.61亿元(不含义务教育阶段“两免”和营养膳食补助),累计资助学生(幼儿)7.25亿人次。

    通过学生资助,许多贫困家庭的子女获得了接受教育、掌握知识技能的机会,从而摆脱了贫困,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这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接续乡村振兴,笔者建议:

    要进一步实施和完善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助、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助学金、高等教育奖助学金等一系列学生资助政策,逐步提高补助标准,扩大补助范围,让学生资助政策惠及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要全力推进学生精准资助,确保各项资助政策精准落实,将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技工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与民政、扶贫、残联等部门有关信息系统对接,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全部纳入数据库,实现学生信息及时比对,精准定位每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明确各级学校困难学生认定的组织机构及职责、认定依据和组织程序,使困难学生资助更加精准化,提升学生资助效果。

    拓宽贫困学子成长通道

    随着教育脱贫在中国脱贫事业中根本战略地位的确立,由“脱教育之贫”到“依靠教育脱贫”,推动了认识与实践的进步飞跃。发展教育是摆脱贫困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拓宽贫困学子纵向流动通道,取得积极成效,发挥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作用。实施区域覆盖了所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等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招生人数由2012年的1万人增至2020年的11.7万人,累计达到70余万人。在就业方面,从政府到学校强化精准帮扶力度,重点做好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身体残疾、少数民族等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行分类帮扶和“一人一策”动态管理,优先推荐岗位。在教育部“24365校园网络招聘服务平台”上为52个贫困县毕业生开辟“就业专区”,加强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的精准帮扶。截至9月,52个未摘帽贫困县高校毕业生总数118182人,就业率为80.36%;建档立卡家庭毕业生40062人,就业率为83.8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笔者建议:

    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提供更多机会,并通过为他们提供职业指导、岗位推荐、创业服务、就业援助等服务,帮助实现就业,打通人生成长的通道。

    要继续优化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各类民族专项招生等,持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畅通农村贫困学子上重点高校渠道,对低保家庭毕业生、有特殊需要毕业生和享受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学毕业就业困难群体开展就业指导和援助,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要为欠发达地区或者贫困地区的学生到东部地区接受优质职业教育创造条件,对深度贫困地区就读职业学校的贫困家庭学生优先招生、优先选择专业、优先落实助学政策、优先安排实习、优先推荐就业,打通社会纵向流动的通道。

    赋能乡村经济振兴发展

    乡村振兴必须提高农村经济造血功能和脱贫能力。“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就是要通过拓展教育的社会功能,促进知识、科技赋能产业、农业,推动贫困地区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脱贫攻坚的实践证明,职业教育扶贫是见效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扶贫方式。笔者建议: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要向中西部、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继续倾斜,改善当地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要大力实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计划,选派东部地区专业技术人员支援西部,优先考虑发展地域特色产业,在西部共同设立实训基地,帮助建立实用的专业。职业院校应顺应乡村经济发展需求,将自身发展与地方产业发展相结合,把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社会服务融为一体,产教融合开门办学。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特别是开展种植养殖、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培训,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此外,笔者还建议,还要充分发挥高校的特色综合资源优势,推进教育、智力、健康、科技、产业、消费、文化七大类扶贫。近年来,各高校通过帮助定点扶贫县改善教学设施设备,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建立助教支教团队和实践基地,助推当地教育补短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和产业化,助推种养业、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传统产业发展升级,培育发展乡村旅游、中草药、民族文化用品、民族传统技艺等特色产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校要进一步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围绕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等,为当地提供咨询服务、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通过引资、提供信息服务、搭建电商平台等方式,帮助定点扶贫县拓展产品市场、树立产品品牌,为当地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在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新形势下,扶贫工作将由解决绝对贫困转向应对相对贫困、由采取扶贫短期措施转向建立长效机制。发展教育,实施“志智双扶”,是实现贫困群众拔掉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必须做好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和协同推进,既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培育长效脱贫机制,又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为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刘承波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12月21日 08 版

乡村振兴,教育扶贫如何持续发力
提高翻译专硕质量 传递中国好声音
教育不能把学生“圈养”在教室里读死书
这样的检查何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