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12月24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客家锣鼓陪伴乡村“童心”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杨宝光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12月24日   06 版)

    “不是每个富裕的地方都没有穷孩子。”刚一见面,肖利芳就主动解释起老家的状况。

    从2019年起,团广东省委先后在清远英德、茂名化州、梅州兴宁和大埔等劳务输出市(县、区)中选取了多个留守儿童相对集中、具备一定工作基础的村,建立了“童心港湾”试点。“童伴妈妈”肖利芳所在的梅州市大埔县百侯镇“童心港湾”就是其中一个。

    与广东多数“童心港湾”选址在“青年之家”“希望家园”等团属阵地或党群服务中心不同,大埔县百侯镇“童心港湾”建在百侯古镇侯北人家片区“笙曹筱筑”古建筑里,这里是大埔县侯宝斋艺术馆所在地,室外场所宽阔,传统文化特色显著,成为吸引很多留守儿童的亮点。

    事实上,肖利芳从事关爱儿童工作要比建立“童心港湾”早。从2017年开始,肖利芳就跟随志愿服务团队开始帮助困境儿童,“一般都是针对边区开展服务,山里的孩子很需要帮助。”她说。

    她曾接触过一个特殊家庭,全家5个孩子,大的已经十三四岁,但由于父母都患有精神类疾病,缺少教导与关爱,很多事情都不懂。“女孩子一见到我们就很开心,每次去都会摸我们的口袋,想从口袋里翻出吃的。”肖利芳说,从那以后志愿者们就开始长期关注这家孩子的成长,不仅带给他们物质方面的帮助,还努力教给孩子们各种知识。

    多年的志愿服务经历,让肖利芳对孩子们的感情越来越深。2019年,肖利芳参加了共青团“童心港湾”培训班,从此开始更多关注起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

    在她看来,与困境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物质方面并不很欠缺,他们更多需要的是陪伴。可陪在孩子身边该干些什么呢?又如何让孩子喜欢上“童心港湾”呢?肖利芳和同事们将目光瞄准在文化上。“在农村,国画、书法这些兴趣课程都没有,孩子们想学就只能花钱报课程,一节课就要50元左右。”她解释说。

    于是,2019年,百侯镇“童心港湾”携手梅州市妇联、梅州市女美术家协会等开始举办“艺术下乡”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侯宝斋艺术馆就能得到专业老师的指导。

    有了初步的经验后,百侯镇“童心港湾”又注意到了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大锣鼓。

    “当地每个村祭祖时都需要打鼓,但当时自己家族里已经没有打得很好的人,每次祭祖只能请外乡人来,觉得很没面子。”肖利芳说,为了接续村子的打鼓技艺,他们专门请外地师傅来教,“那时候一节课300元呢。”她笑着补充说。

    在学习的过程,大家发现,很多孩子们对锣鼓也很感兴趣。“我们就把孩子们都召集起来,只要愿意学就免费教。”从此“童心港湾”基地开始举办锣鼓培训班,每个周末4节的打鼓课成为村里留守儿童的新活动。“一开始主要是由老师教,现在那些学会的十几岁的大孩子会愿意去教更小的孩子。”肖利芳说。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肖利芳专门为孩子们每人买了一套队服,努力培养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和自豪感,“只要一说有表演了,他们就都很开心。”不仅如此,在每批孩子学完后,在“童心港湾”还会专门举行结业仪式,为孩子们颁发结业证书。

    2019年至2020年,在“童伴妈妈”肖利芳等老师的组织和培养下,百侯镇“童心港湾已经先后培养了3批小鼓手。

    除了书画、锣鼓之外,“童心港湾”还陆续开设古筝培训班、开展“童声合唱乡村行”公益活动等。据统计,自“童心港湾”建立至今,已经为农村留守儿童举办了19期艺术下乡送“美”活动,开展了系列书法、国画等艺术专题讲座,包括每个月4期爱心公益锣鼓培训班,13期“客家筝”公益培训,趣味“七巧板”公益课堂,每个月4期乡村童声合唱行等公益活动,极大丰富了广大儿童的课余生活,提升了艺术素养。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杨宝光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12月24日 06 版

大山里的希望
比起物质他们更需要精神上的关爱
客家锣鼓陪伴乡村“童心”
十五个孩子的好“妈妈”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