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负担重、如何给学生真正减负是这几年困扰基础教育的重要问题。学生的负担为什么会越来越重?
“人类创造的新的知识体系越来越多。人工智能、编程,很多新的课程产生了。每门课都是在做加法,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不久前,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举办的第二届中小学教材论坛上,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这样说。
朱永新认为,现代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应该学什么和怎么学,“现在,教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由‘教’转向了‘学’,所以‘学什么’尤其关键。”朱永新说,我们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从100多年前延续到现在,19世纪知识体系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初每30年增加一倍,到了20世纪50年代每10年增加一倍,之后每5年增加一倍,90年代是每一年增加一倍。
近30年来,人类的科学知识成果比过去2000年还要多得多,如果还沿用原来的知识体系显然是不行的。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才适合今天的教育呢?
“要综合化。”朱永新说,就是要对课程进行整合。
朱永新介绍,他所发起的新教育实验5年前就提出了卓越课程体系,从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方面来考虑课程设置,“比如,生命课程。”朱永新说,生命和教育本来就是一体的,教育的使命就是帮助一个人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同时拓展一个人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帮助每个生命成为更好的自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几个报告都提到,要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学习,再到学会成长,首先要为孩子的生命发展和成长做准备,告诉他怎么保护自己、怎么运动、怎么吃饭、怎么睡觉,碰到危险怎么自救、怎么他救,怎么成为受欢迎的人。”
除了生命课程,还应该设置“大科学”和“大人文”课程。
在朱永新看来,“大科学”课程是以大科学概念为框架,整合传统的物理、化学、生物课程。朱永新介绍,现在小学有基于“大科学”理念的科学课,但是到了中学就分科了。这种“大科学”应该从小学到高中一以贯之,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朱永新说,未来的教育至少要给学生留出50%以上的自主空间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再利用已学知识来推进学习和研究,其实是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人文学科也应这样,现在的人文学科同样面临着知识体系割裂的问题。”朱永新说,“大人文”教材应包含哲学、文学、地理、历史,不仅是文科学生要学,理科学生也要学,“这就解决了基础教育阶段人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问题”。
在朱永新看来,由“大科学”“大人文”为基础组成的基本课程,对学生来说是低难度、低负担的,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寻找自己将来的发展定位,并且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调整。
朱永新介绍,现在兴起的STEM课程就是对课程综合化的探索(STEM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4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通过STEM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各个学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掌握了探索问题的路径,养成自己主动学习的习惯。
“未来课程改革还有很大的空间,如果没有课程改革,所有的教育改革很难有最根本的根基。”朱永新说,“不解决学什么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改革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