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01月11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感觉2020一夜长大 愿国家需要时有所作为

Z世代2021最大期许:国泰民安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程思 罗希 实习生 管思衡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1月11日   08 版)

    2020年对于19岁的武汉伢黄新元而言是生命里的“特殊”年份,在此之前2001年出生的他并未经历过什么“大事”,生活的主题是“平平安安,快快乐乐”。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这个19岁的男孩选择成为一名志愿“骑手”,骑着共享单车穿梭在这所城市的大街小巷,为有需要的人送药、送口罩。

    “尊敬的旅首长,我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马文斌,于2017年至2019年服役于我旅‘红色尖刀连’,作为一名我旅的退伍战士,我迫切希望能够和老战友一起抗洪抢险,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2020年7月,南方多地遭遇强降雨,防汛抗洪迫在眉睫,写下前往江西九江永修县涂埠镇抗洪抢险的请战书时,1996年出生的马文斌没有半分犹豫。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Z世代活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舞台,战“疫”一线、抗洪一线……越来越多的Z世代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他们的身影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近日,中青校媒就“再见2020,你好2021”话题面向全国1725名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受访者中98.14%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全民共同战“疫”是他们2020年印象最深的社会事件。其次,全国高校以网课形式教学占71.65%,全国人民共抗洪灾占24.29%,排在第二和第三位。

    2020,践行诺言,一夜长大

    黄新元是武汉某高校一名大二在校生。疫情暴发后,他想去医院做志愿者,但是被医院公告上25岁的年龄限制“拒之门外”,父母也觉得“这孩子疯了”。可他不想闲在家里,有很多更有意义的事等着他去做。

    黄新元发现不少人没有合适的口罩,就拿压岁钱买了一大包,和自己的高中艺考老师老吴一起在街头免费发放。

    除了免费发放口罩,黄新元和老吴的志愿“跑腿”团队还帮忙代买药品。这段经历持续了20多天,直到学校快开学,黄新元要上网课才结束。20多天的时间,这个男孩平均每天要去五六家药店,需要购买的药品数量有七八十盒。他每天平均骑行距离超40公里,就是共享单车费也得花上20块钱左右。

    武汉疫情暴发时,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读大三的高峻翔和身边中国留学生跑了许多药店和商店,购买口罩、酒精和防护服寄回国内。当时国外舆论环境对中国不友好,他就在社交网络上发声,呼吁网友保持理性。

    后来,美国疫情蔓延,高峻翔一边坚持自我隔离,一边和留学生朋友一起建立了一个小网站,帮助在美留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后来他又和航空公司联系,给中国留学生争取回国的机票,携助确有需要的留学生返回祖国。

    发现自己家所在的村子里设立“防疫”点,来自天津大学的孟悰延第一时间就去报了名。“去村大队报道时,一群叔叔诧异地看着我,还一个劲儿地逗我说‘细皮嫩肉的再给冻坏了’。”想起那段特别的经历,孟悰延仍有些感慨。“我们村防疫点恰好就设置在了我们家的门口,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我没有理由不参与进去。”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关于“2020年,你认为自己最大的成长是什么”这一问题,受访者中66.11%认为自己经历许多大事后变得成熟,64.10%表示自己学会珍惜拥有,27.22%表示找到了更丰富的生活方式,23.52%表示自己在国家需要时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此外,实践中获得专业技能、拥有更加丰富的人际圈、学业进步、找到爱情,以及找到理想的工作等都是这届年轻人2020年的成长关键词。

    曾在大学期间应召入伍两年的马文斌用“退伍‘老’兵”来形容自己。在他看来,这四个字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身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部队取得联系后,和老师报备了一下行程,我就出发了,也没告诉爸妈,怕他们不知道具体情况会担心。”来不及收拾太多行李,一心想着与战友尽快汇合的马文斌很快坐上了前往涂埠镇的大巴。路程颠簸,一路上农田房屋被水淹的场景让他对即刻投身任务更为迫切。

    涝情告急,上午马文斌刚抵达灾区,下午便同身边的战友一起背上了一袋袋挖沟导渗所需的沙包。“连队驻地在一所小学,小学周围的村民都被转移走了,大坝上的水从坝中都能渗出来。”在此期间,曾在训练中受过腰伤的马文斌时常感觉腰部很是酸痛,“但是停不下来,看到战友们都在干,我就也很有激情,不会说想停下来。”

    “再见我的2020,你好我的2021”,是刘莹雪在2020年最后一节作文课上给学生布置的课堂练笔题目,这天是她随研究生支教团支教的第127天。1997年出生的刘莹雪是2020年应届毕业生,毕业后她参加了学校的研究生支教团,到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龙泉学校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

    刘莹雪负责七年级的语文课和九年级的政治课。开学不久,刘莹雪让七年级的学生在纸上写“我的梦想”,为了避免题目“过于宏大”,孩子们无从下手,她特意交代“想想自己初中毕业后想做什么”。“收回52张纸条,写着初中毕业后要继续读高中、考大学的只有8个人。”这样的结果让刘莹雪有些失落。“扶贫先扶志。”刘莹雪知道,要想让这些孩子真正走出大山、改变大山需要做的还有很多。相比物质扶持,她更希望孩子们懂得改变命运的道理。

    和刘莹雪一样,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的张羽选择在暑假期间到一处边远山村的中学支教。“这些孩子能接触到的活动类型和专业知识面比较少,平时的学习主要集中在课本上的内容,课余生活的选择不像城市里面的孩子那么丰富,不像城市里的中学生,能接触更多的社团、有更广泛的兴趣选择。”支教的经历,让张羽对乡村教育思考得很多。“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教育更像是一种启蒙和引导,帮助他们产生兴趣、找到方法。”她希望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用自己成长的经验给他们一些引导。

    2021,期许什么

    马文斌很少主动提起这段抗洪抢险的经历,退伍后被保研至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的他将志愿服务作为了一种习惯。疫情期间,他主动申请成为学校的网课志愿者,保障学校网课的正常开展。“我觉得是一种家国情怀告诉我,应该做点什么,也需要去做点什么。”

    2021年,曾和父亲一同支援火神山医院建设的徐子扬完成了学生身份向“社会人”身份的转变,他开始更加主动地承担自己的责任,遇到问题不慌张、不焦虑,寻求解决办法,相信自己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像一台正在运行的机器,我们担任机器中的某个零部件或者螺丝钉,如果你想偷懒或者逃避,就会导致这台机器运行故障。”

    “觉得自己还是有点厉害的。”黄新元这样评价志愿经历给自己带来的感受。以前的他总觉得自己做什么事情都不够好,不过,现在他觉得自己是个“蛮有能量的人”。

    今年1月,黄新元筹备了3个月的书法工作室正式开班。他将自己擅长的事和自己的创业理想结合在一起。“做得大而空,不如做得小而精。”在黄新元看来,自己曾经的创业目标“太大了”。“经过疫情的考验,我发现相比立志做‘宏图伟业’,从我们身边一些小而微的事情做起更为重要,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影响到身边的人。”新年,黄新元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寄予了很多期待,“专业证书、英语四六级证书,再去考个驾照,认真经营书法工作室。如果疫情又有点‘嚣张’的话,就再去做一次志愿者。”

    新的一年,Z世代对自己有着各式各样的期待。中青校媒调查显示,56.85%的受访者表示希望学业更上一层楼,41.94%希望在实践中获得专业技能成长,36.87%希望学会珍惜拥有,32.93%期待自己能够实现更加丰富的生活方式,成为在国家需要时有所作为的人占28.94%,遇到爱情占27.50%。

    刘莹雪所带的班级有一位同学的名字曾经只出现在花名册上,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020年末女孩重返校园。在刘莹雪的作文课上,女孩写道,“2020年最遗憾的事情就是告别了我的校园,告别了我的老师、同学,我以为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学校了。2021我只有一个小小的愿望:能够继续上学,完成学业。”而刘莹雪的新年愿望里有一个是关于女孩的,“希望这个小女孩心愿达成,也希望和她一样的同学都能重返校园。”

    除了个人期许,Z世代对社会生活也许下了一份新年愿望。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中81.76%表示国泰民安是其最大的新年愿望,科技发展紧随其后,排在第二位,占受访总人数的41.77%。之后依次为,就业政策友好占40.68%,高等教育体系完善占35.10%,环境更好占27.10%,智慧城市建设占25.74%,基础设施便利占24.12%。

    回顾2020年,马文斌将志愿服务的经历视作珍贵的人生课程,让他在面对挫折时能够更加坦然,更加理性。而在展望2021年的生活时,马文斌则首先提到了“希望国泰民安”。“我想青年人需要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尽管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总会汇聚成海洋。”

    和马文斌的新年关键词一样,孟悰延反复提到“希望国泰民安”。“我希望我可以饮水思源,成为一个于个人于社会都有帮助的人。也希望在不断的历练中,我能够既有‘有作为’的信念,又有‘有作为’的能力。”

    刘莹雪给9年级的同学上了一堂思想政治课,主题是《中国人中国梦》。她希望学生明白,个人梦想和国家梦想是紧密相连的。“不管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救死扶伤的医生、教书育人的老师……只有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努力实现个人梦想,最终才能为实现国家的梦想而贡献力量。”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程思 罗希 实习生 管思衡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1月11日 08 版

Z世代2021最大期许:国泰民安
张效房:郑大眼科的百岁“工作狂”
城市夜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