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01月1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科技大咖谈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

疫情中,我国食品安全经受住考验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1月12日   12 版)

    “‘抗疫’与‘后疫情时代’形成2020年两个不同的主题词。疫情中,我国的食品安全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除了确保数量的供应安全,更重要的是,我们所提供的食品是安全健康的。”在前不久举行的2020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给出这一说法。

    在她看来,疫情初期,在进口原料受阻、交通被隔断、供应链尚未全部打通、员工返岗不充分的背景下,我国的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均遇到强劲挑战。面临这种强劲挑战,中国食品工业承担起确保市场稳定的中坚力量。

    孟素荷对比了2014-2020年前三季度全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总体情况,她给出的判断是“临危不乱,保持了较高水平”。她说,2020年前三季度食品安全总体合格率为97.82%,总体不合格率同比下降0.06%。过去比较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有所减少,如食品添加剂“双超”的不合格率,从2014年1.8%降至2019年的0.9%。对比2014-2020年数据可以发现,乳、蛋、食用油等大宗食品整体合格率较高,完成了2020年抗击疫情中对食品工业的第一轮大考。

    在孟素荷看来,后疫情时代食品安全有五大新特征——

    一是消费模式快速变化,家庭购买成主要消费重心,网购的习惯将被保持。在现有网红食品企业中,诸多企业品牌之下有数百个不知名的代加工厂。虽然这些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创新意识激活了其产品创新,为食品工业带来活力,但它同时伴生的是,品牌企业对这些代加工企业产业链安全的把控尚未到位,快而不稳,有重大风险与空白。

    她因此表示,急需夯实食品安全的科学基石。对网购食品安全的管理,对半生鲜食品、餐饮店外卖产品及休闲食品的标准制定和安全体系建设,对网红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管控,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应成为2021年食品安全的重点。

    二是以“植物基肉”为代表的新一代食品,因具有健康内涵已形成被全球市场追捧而快速发展的格局,大规模进入市场。在我国,功能食品、植物基肉制品等面向未来、具健康内涵的食品仍处于谨慎观望中,对于这一类新食品的监管,相关配套的标准、法规等,需同步推进。

    三是食品安全整体形势依然严峻。个别品类食品抽检不合格率仍较高。如餐饮食品的不合格率为5.85%,较上年升高0.34%,主要是微生物污染问题。值得关注的是,农兽药残留超标、微生物污染和食品添加剂超标三大问题,仍然是当前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此外,农残、药残及土地污染导致的原料污染,短期内难以化解。

    四是舆情认知的长期性、反复性形势依然严峻。主要体现在:一些陈年谣言仍然很有市场;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仍存误解;对部分存在重大食品安全风险的问题认识不足;部分公众迷信“纯天然”“特殊”等食品;对一些早已形成科学认知的问题,如丙烯酰胺,被移植到不同行业进行新一轮炒作。

    五是“新冠肺炎疫情不是食品安全问题”,但由此带来的对冷链食品与新冠肺炎病毒的关联性受到高度关注,我国在冷链物流环节上的疫情防控面临巨大挑战。

    孟素荷说,在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历程中,2008年是一个关键的节点。在过去12年中,对中国食品安全的深入治理,实则是一个抓住食品安全的牛鼻子,对整个食品工业“刮骨疗伤”式的综合治理和体系重建过程。

    “如果说2008年的中国食品工业,像一个负重前行的病人,那么,对食品安全的长期治理,则夯实了产业发展的科学基石。”在孟素荷看来,2020年疫情中食品工业的表现,是全行业励精图治后的必然结果。

    她同时呼吁,当前疫情再次趋紧,疫情的新常态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食品人必须尽快加强冷链食品的安全管控与完善的可追溯体系,守住中国食品安全的净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1月12日 12 版

疫情之下的“舌尖安全”
疫情中,我国食品安全经受住考验
80双“千里眼”太空监测地球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