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01月21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红色印迹

2万余南昌起义参加者仅1063人留下姓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卓琼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1月21日   03 版)

    八一南昌起义叶挺指挥部旧址二楼会议室。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卓琼/摄

    扫一扫 看视频

    一幢青砖灰瓦结构的“工”字形二层小楼,静静地坐落在南昌二中的校园里。这里的学生都知道,跨越时空,历史就在他们身边,课本上的“八一南昌起义”曾从这座小楼里发出过战斗号角。1927年7月下旬,叶挺率领国民革命军第11军24师从九江来南昌,经朱德安排,在这里设立指挥部。

    八一南昌起义中,叶挺是起义前敌总指挥,他所率领的第11军24师是南昌起义两大主力部队之一,这支部队正是由叶挺独立团抽调骨干组建而成。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讲解员甘婧介绍,指挥部最早是心远中学的教工宿舍,南昌起义时成了叶挺的总指挥部。

    冬日里,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参观了指挥部旧址,小楼的二层是军部办公室、会议室和电话总机房,楼下是警卫部队住房、通讯班和特务连。

    从1927年的7月26日叶挺来到南昌,至8月5日部队撤离南昌,叶挺在这栋小楼里待了10天时间。小楼因此成了历史的承载者和见证者。

    1927年7月30日下午,指挥部内气氛紧张,营级以上干部会议在二楼会议室内召开,为了保密,会场周围布置了岗哨。会上,叶挺向到会的40多名青年军官传达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南昌起义的决定及前敌委员会对形势的分析,部署了作战任务。这些生龙活虎的年轻人一个个摩拳擦掌、蓄势待发。

    南昌起义期间,为何将师部设在一所中学内?事实上,朱德早在1927年的元月就已到南昌,了解当地情况。“当时,很多敌军驻扎的位置就在这所学校附近,校内较为隐蔽,不容易被敌军发现,有利于作战,且7月正值暑期,学生都已放假,在这里开展斗争不会伤害无辜。”甘婧说。

    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北伐战争中,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的叶挺独立团在友军的配合下取得了汀泗桥、贺胜桥战役大捷,为该团所在的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后来叶挺独立团改扩编的第4军25师、第11军24师成为参加南昌起义的重要军事力量。

    叶挺指挥部旧址内(南昌)还陈列着叶挺当年使用的指挥刀、马灯和斗笠。南昌起义前夕,起义部队和国民党部队都隶属于国民革命军,为了区分敌我,起义部队战士们以胸前佩戴红色领带,臂扎白毛巾,并在马灯、手电筒和水壶上贴上红十字作为标志。

    甘婧介绍:“标识的颜色为红、白两色,在夜间很是醒目,更重要的是,这几样标识易携带,便于隐藏,佩戴也方便,当年南昌老百姓都亲切地称起义军为‘红带兵’。”

    南昌起义中,这支“铁军”负责主攻驻守在天主教堂、匡庐中学、贡院、新营房一带三个团的敌军。陈守礼是叶挺部队第72团教导队中队长。1927年8月1日凌晨,起义打响后,第72团一部向驻守在南昌贡院的敌军发起进攻。敌军为夺路逃生,攻势异常猛烈。在带领十几名学员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后,陈守礼不幸腹部中弹,倒在血泊中。陈守礼也成为当天牺牲的唯一留下姓名的共产党员,牺牲时只有20多岁。

    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新陈列大楼二楼,众多青年在一面刻有南昌起义参加者姓名的名录墙前驻足停留,这面名录墙上有1042个名字。

    甘婧说,截至2020年年底这一数字又新增了21位。南昌起义参加者共两万余人,留下姓名者至今仅确认了1063人,其中包括陈守礼。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卓琼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1月21日 03 版

上海南京路:曾有颗小小的火种
“要红才能打胜仗”
2万余南昌起义参加者仅1063人留下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