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01月2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睡眠剥夺、昼夜节律紊乱……

年轻人睡个好觉怎么那么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1月26日   10 版)

    2019年9月17日,南京一所小学校教室里正在午睡休息的小学生。视觉中国供图

    小明(化名)一直是让父母放心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可是上了初三后,由于功课增多,升学压力加大,小明写作业经常到夜里12点甚至更晚,早上还要准时起床,逐渐表现出精力下降、学习兴趣减弱的现象。他总是在课堂上睡觉,老师多次批评也改不了。不仅上课打瞌睡,课间活动也提不起精神,总是闷闷不乐的样子。经过医生诊断,小明被认为是由于长期睡眠剥夺而出现了抑郁症状。

睡眠剥夺:儿童、青少年的“常见病”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张卫华告诉记者,睡眠剥夺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比较常见。

    张卫华解释说,睡眠剥夺指的是人为地减少每天应有的睡眠时间。睡眠剥夺分为两种,一种是急性完全性睡眠剥夺,另一种是慢性不完全性睡眠剥夺。急性完全性睡眠剥夺是指,在24小时到48小时内完全不睡觉;慢性不完全性睡眠剥夺,则是应有的睡眠时间受到侵犯或者减少。“每个人都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满足身体基本睡眠需要。一般来说,儿童青少年每天用于睡眠的时间不应少于8个小时,如果只安排6个小时的睡觉时间,一天两天身体还能代偿,如果成为习惯,形成慢性不完全性睡眠剥夺,就容易诱发抑郁、焦虑、失眠等症状。如果个体体质敏感,发生上述情况的可能性就更高”。

    中国睡眠研究会2019年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指数白皮书》显示,6到17周岁的孩子中,每天睡眠不足8个小时的占比达到62.9%,13到17周岁孩子每天睡眠不足8个小时的占比则高达到81.2%。研究人员在调查中发现,课业压力成为影响孩子睡眠的第一因素。调查显示,周一到周四的晚上11点,仍有8.64%的学生在忙于写作业。

    长期睡眠剥夺对孩子的精神健康非常有害,可能诱发失眠、焦虑、抑郁等症状。张卫华举例说:“有的孩子因为该睡觉的时候不能睡,睡眠节律被打乱,积累到一定时间,就会想睡的时候反而睡不着;有的孩子因为夜里睡眠剥夺白天上课睡觉,经常被老师批评甚至处罚,久而久之产生了焦虑情绪;还有的孩子由于睡眠不足,身体不在正常状态,精力不足,活力不够,脑子反应慢,情绪低落,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不能正常地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抑郁现象。”

    不仅如此,睡眠剥夺对思维能力、认知功能也都会产生负面影响,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记忆力下降。“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如果前一天晚上没睡好,睡眠不足,第二天马上会感到记忆力下降。这种情况偶尔出现,大脑可以自行调节,但如果长期如此,大脑就可能无法恢复到原本的状态。”张卫华说。

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困扰年轻人的睡眠昼夜节律紊乱

    如果说睡眠剥夺是儿童青少年群体高发的“时代病”,那么青年群体中常见的睡眠问题则是昼夜节律紊乱。

    张卫华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年轻人处于人生中身体状况最好的时期,也是人一生中最为充满活力的时期,所以很容易出现作息不规律的问题。上网、刷手机、打游戏,玩到深夜才睡觉是很常见的现象。短时间内的作息不规律在多数情况下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但是对于一些体质比较敏感的人,就可能会造成睡眠昼夜节律紊乱。“比如有的年轻人,晚上12点以后还没有困意,于是就打游戏或安排其他娱乐活动。渐渐地,身体对这种规律的认识不断加强,一到这个时间,反而处于相对活跃的状态,于是更难入睡。等到困了想睡觉的时候已经是夜里两三点了,第二天睡醒时,可能到了上午10点以后甚至12点,慢慢地,昼夜节律紊乱就形成了”。

    张卫华指出,昼夜节律紊乱很复杂,在临床上很少单独存在,往往伴随着其他精神问题出现。“一般来说,昼夜节律紊乱的人经常存在焦虑、抑郁素质,或者符合其他某种精神疾病特点。严格地说,不一定达到某种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但是他的思维模式、情绪活动以及行为特点,可能存在某些精神疾病的特点”。

    张卫华强调,睡眠昼夜节律紊乱与睡眠剥夺不同,简单地说就是,“如果晚上睡得晚,但是早上按时起,从而造成整夜睡眠不足,这种情况就是睡眠剥夺。如果晚上睡得晚,早上起得也晚,睡眠时间能达到需要的时间,是充足的,这种情况就是睡眠昼夜节律紊乱。”

    睡眠昼夜节律紊乱有不同的类型,年轻人群中比较常见的是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也就是说,“与某个社会文化背景下大家习惯的作息时间明显不相符,至少要延后两三个小时,从而对自己的活动安排造成不良影响。”张卫华举例说,“一般而言,一个人最晚晚上12点睡觉,早上8点起床。但如果延后两个小时,夜里2点睡觉,早上10点起床,这就是昼夜节律紊乱的表现。对于昼夜节律紊乱的人来说,10点起床可能感觉睡得刚刚好,很充分,但如果需要8点起床去办事,少了两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就会对他造成痛苦和干扰,他的状态就会非常差,情绪体验也更明显。”

    一个人在不参与社会活动的情况下,睡眠昼夜节律紊乱不见得会构成问题,对情绪也没有任何干扰。但是当需要与别人同步调做一件事时,睡眠昼夜节律紊乱者就会由于睡眠剥夺而感到明显的痛苦,长期下来就会出现精力不足、心烦、急躁、脑子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

睡眠问题背后,往往是某种精神疾病

    事实上,睡眠问题从来不仅与睡眠本身有关,常见的精神疾病基本都有与睡眠相关的症状表现。焦虑、抑郁发病期间都经常伴有睡眠问题。张卫华介绍,80%以上的抑郁患者都有睡眠问题。睡眠问题大多表现为睡眠不足,包括失眠、早起,也有少部分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多,而且是无论睡多久都感到困倦、疲乏,换句话说,睡眠本该有的消除疲乏的作用消失了。

    焦虑与失眠的关系更为复杂。焦虑患者常常会表现为早段失眠,即入睡困难,甚至时常出现整夜睡不着觉,然而真正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对患者造成明显痛苦的其实是情绪问题。张卫华说:“单纯的睡眠不足,并不会给人体造成太严重的影响,不会让人感到特别痛苦,或者对睡眠特别关注。提出‘我特别想睡个好觉’这样的要求背后,往往都存在焦虑的表现。这时重点要解决的是情绪问题,而不是睡眠问题。单纯催眠药治疗很难达到彻底改善睡眠的效果,需要服用抗抑郁药、抗焦虑药,部分患者还需要抗精神病药或抗癫痫药治疗。”张卫华特别强调,“一些药物虽然在药物分类上成为抗精神病药、抗癫痫药,但这些药不是仅仅用于治疗精神病或癫痫,患者不能因此反推‘给我吃抗精神病,说明我得的是精神病’这样的结论。因为情绪问题不解决,吃催眠药也不可能睡得好。”

    张卫华进一步解释说,睡眠疾病与常见的精神疾病的关联度最高,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睡眠紊乱的疾病都需要精神科医生来治疗。“很多患者认为自己只是存在睡不着觉的问题,其他的问题都是因为睡不着觉而导致的,这其实是认知误区。患者的睡眠症状,可能只是精神疾病的症状之一,常见的精神疾病,在发病期间大多都有睡眠症状的表现”。

    张卫华特别指出,青少年人群也很容易出现与焦虑相关的睡眠问题,这部分人群主要是初中、高中学生,他们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成绩,以及与老师、同学的关系等。由于压力而产生的焦虑情绪会导致他们睡眠不佳甚至失眠,睡眠问题也会反过来影响其学习成绩,让他们心情烦躁,爱发脾气,跟同学发生不必要的冲突,导致同学关系紧张,形成恶性循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1月26日 10 版

年轻人睡个好觉怎么那么难
李志惠:“红区”里的白衣战士
印度:针灸已合法化,传统医学互鉴还有哪些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