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巴基斯坦挺好的,今年决定就地过年!”2月1日,中铁北京工程局机场分公司微信工作群中,巴基斯坦项目经理戴春壮带头说道。今年春节,作为中国中铁“走出去”的年轻人,他们选择留在异国他乡,用勇气与担当书写家国情怀。
2020年9月3日,中铁北京工程局机场工程分公司7名员工应召而动,“逆行”海外,支援巴基斯坦瓜达尔新国际机场建设。此前,已有5名中铁青年作为援巴建设的“先遣队”抵达巴基斯坦,他们曾参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
巴基斯坦多山区、丘陵和沙漠地带,嘴唇干裂、皮肤蜕皮是援巴青年的常态。23岁的项目成员王志威说:“刚来这里时,我们说话还中气十足,时间长了,不敢再大声喊话。平时最怕摔着碰着,因为一旦受伤,伤口就会开裂,要很久才能愈合。”
不仅如此,援巴青年努力克服施工环境复杂、物资设备缺乏、人员不足、疫情影响等多重困难,坚守岗位。刚到巴基斯坦时,当地新冠肺炎疫情情况复杂,前期到岗的先遣队仅用4天时间就完成了项目部食堂、宿舍等10间板房的搭建工作,确保疫情期间后勤保障和后续工作有序开展。
今年22岁的勘测员冉海东是年龄最小的援巴青年,图纸和测量仪器是他的两大法宝,观察角度、伺机立杆、精准测量,动作一气呵成,在同事眼里,冉海东是最能“控制”风向的人,“每次测量,海东的立杆都纹丝不动,测出的工程数据精准度高”。
特殊环境下的精准测量不是易事,冉海东通常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由于项目勘测场地面积大,周围视野空旷,多风沙、日照强,队员外出工作都要“全副武装”,戴上遮阳帽、护目镜,以防因长时间光照出现皮炎和眼部病变,冉海东打趣自己是“住在沙土堆里的人”。久而久之,援巴青年个个练就了通过背影识人的本领。
援巴青年王志威是家中独子。2019年7月大学毕业后,他加入中国中铁北京工程局,先是在机关熟悉业务,1年后,他主动申请到基层一线最艰苦的地方历练。
一开始,家人不理解,可王志威一再坚持要去援巴项目,“我小小年纪,正是该闯荡的时候”。他安慰家人“每周至少通一次电话”。
巴基斯坦的情况远比想象中艰辛,“项目场地满是装载机、挖掘机、小型钻机等设备,没有高大建筑物,更别提5G网络”。每次通话,王志威都要走上一段路,找寻信号强的地方,“通话10分钟,中断一两次都是常事。”由于信号不好,再加上时差等因素,王志威和家人之间的通话“急事一天回,小事一周一沟通”。
工作中,王志威是援巴青年的“小管家”。在服务前线人员吃好、喝好、日子过好上,王志威没少花心思。问起春节最想吃什么,援巴青年异口同声地说:“饺子”。
王志威说,有时不忙了,大家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在食堂一起包饺子。男孩子们笨拙地捏着奇形怪状的饺子,虽然赶不上“妈妈牌”水饺的味道,却能在相聚中缓解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每次回国,家里给备的第一顿饭,一定是大馅水饺”。
今年春节,这些远在海外的援巴青年也在汇聚不一样的年味。中铁北京工程局工会将举办“庆佳节、送温暖”等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慰问海外员工,“企业替我们关心照顾家中老人,家人好,我们就好,企业就旺。”戴春壮说。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韩飏 通讯员 王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