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七,山西吕梁山里的雪点缀着土黄的田地,一年忙碌过后,田野归于平静。但石楼县罗村镇下田庄村的国辉农牧专业合作社里却炉火正旺,村民、村干部围着桌子,和返乡创业青年王国辉一起核算着村里土地托管一年后的“增收账”。
“去年亩产玉米1300多斤,按一斤收购价9毛钱算,一亩地收入超过1000元,刨去农资和托管费用,纯赚500多元,娃们还能在县城打份工,还是比自己种地划算。”下田庄村村民任平英将自己的86亩地交给合作社打理,年底一算账,他挺高兴——光地里收入就超过了5万元。
眼下,下田庄村和任平英有同样感受的村民不在少数,全新的种地方式吸引了村里100多户农户将共计6800多亩土地交给了37岁的“村里娃”、返乡创业者王国辉打理。他在家乡的土地上种起了玉露香梨、高粱、谷子,盖了养殖场,当起了乡亲们的“田保姆”。
和多数贫困地区一样,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发展,石楼县的农村人口逐渐涌入城镇,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成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绕不开的问题。
县里针对当地土地耕种方式粗放、农业产出效益低、农村劳动力短缺等实际情况,奖补并举,依托一批技术优良、服务能力强、群众认可度高的农民合作社,通过全托、半托、关键环节托管的方式,为农户提供耕、种、防、收等农业生产托管服务。
托管的优势体现在哪?“主要是通过集中采购、机械化作业,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效益。”如今已是石楼县国辉农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王国辉继续算账:一是省了农资成本,合作社向厂家批量化优惠采购农资,一亩地可节省种子、肥料费用15元;二是省了人工成本,过去单家独户没有农机装备,一天最多手播10亩地,人工费要花120-130元,而合作社采用机播,日均可完成40多亩。
“过去收庄稼,在外打工的娃都得回来,路费和误工费得几千元。”去年起,64岁的农户许青友将土地托管给种植专业合作社,“这种方式好,孩子在外安心打工,还不耽误收成。毕竟我也上了年纪,这地不托管将来还要撂荒了。”
土地托管后,许青友在王国辉的合作社当起农机手:“我原来也开农机收种庄稼,过去土地零散,东奔西跑揽活儿,费时费力。现在不一样了,托管后的土地可以连片耕种,效率大幅提高,一年也不少挣。”
为了给机械化作业打好基础,2015年以来石楼县大规模发展机修梯田,把过去的山坡地改造成宽条梯田,如今拖拉机也开进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
“土地托管还可以通过连片种植,快速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技术的全面应用、升级,比如县里推广的旱作农业技术,今年让我们大大受益。一亩玉米最少增产300斤,按一块钱一斤算,地的化肥种子钱就省出来了。”虽然效果不错,但在土地托管初期,王国辉遇到的难题可不少,“有些村民土地情结浓厚,一开始难以接受,后来我一家家上门解释,人们踏下心来算算账,还是觉得托管划算。”
37岁的韩锁平是村里的后辈。几年前,他们经易地扶贫搬迁住进县城的移民新区,他在所住小区从事物业管理工作,“托管让人从土地中抽身出来,可以在外打工挣钱,娃娃也不会再因为下雪路不好走耽误上学,坐城里一块钱的公交就去了学校。”
他算了一笔账:2020年自己代村民托管土地6800多亩,一年下来粮食总产量超过800万斤,托管户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不仅是在下田庄村,这一年石楼全县投入资金600万元,托管服务面积达11.3万亩。
石楼县委书记油晓峰介绍,目前依托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起来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通过联收联种、保底分红等模式,有效缓解了石楼县农村劳动力短缺、种地难以及移民搬迁后空壳村土地摞荒等问题。去年一年,因土地托管受益农户达4700多户。
“俗话说牛马年,好耕田。去年的托管让我积累了经验,看到了希望,新的一年更有信心做好。”去年,王国辉等返乡创业青年跟着县农经局出去学习考察,对振兴家乡的“农业梦”有了更清晰的打算,“很快我们的养殖场也建好了,种植和养殖同步走,这是我们合作社发展的未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