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03月01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暖心
“我不是笨小孩”

爱和接纳是最好的解药

郭怀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吴晓东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3月01日   04 版)

    扫一扫 看视频

    从出生到上学前,校校一直都是个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不哭不闹、4个月开始睡整觉、不挑食、不爱生病,打针摔跟头都不哭,语言表达能力强,会主动和人打招呼,开朗活泼的小脸上总是笑呵呵的……

    校校的上学成了全家命运的转折。一年级时,校校开始表现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写字慢等问题,查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三年级时问题更严重了,写作文憋一上午写不出20个字,被确诊为儿童阅读障碍症。至此,关于校校学习上的各种问题才有了答案。

    “在适龄儿童中,大约5%-8%的孩子有阅读障碍的困难。他们常常被误认为笨或者懒。”近日登录观看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第一个镜头就抛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片中,和校校一样被诊断为儿童阅读障碍症的孩子还有群晓和若汐,随着步入学校开始读书认字,这3个家庭在每天的苦恼、困惑和冲突中迎来了人生的“至暗时刻”。

    因为偶然结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的李虹老师和舒华老师,《我不是笨小孩》的导演李瑞华和樊启鹏第一次知道阅读障碍,“保守估计,我国有数以千万计的儿童受到阅读障碍症的困扰,然而大众对于儿童阅读障碍症的概念,以及如何帮助这一群体却知之甚少,导致罹患这种疾病的孩子经常因为成绩差而被误解、被歧视”。

    3年跟拍的过程并不容易,家庭的焦灼彷徨以及孩子们的拒绝有时会成为纪录片真实记录的一种障碍,然而带着真诚去了解、带着情感去拍摄,让李瑞华和樊启鹏与3个家庭、3个孩子越走越近。

    写“圆”字,校校总是先画一个圆圈,再填上里面的内容,没有笔画和顺序的关系。校校良好的智力并没有体现在学习成绩上,从一年级开始考试成绩一直垫底。

    “我看书的时候特别累,那些字都是一闪一闪的,一会儿白,一会儿黑。”校校的阅读体验常人难以理解。被确诊阅读障碍后,妈妈抱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信念艰难地接受了这个现实,并且全家进入“战斗状态”。

    因为识字写字方面的困难,校校的一二年级基本上没有娱乐时间。别的孩子在学校就已经写完了作业,他只能回家继续写,其他孩子一小时内就能完成,校校需要三四小时,每天晚上都要写到10点多,有时要写到夜里12点,有一次竟然坐在马桶上睡着了。

    家庭矛盾、厌学情绪、挫败感笼罩着这个家庭。

    “孩子学习痛苦,我们教他也很痛苦,最痛苦的是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不知道阅读障碍的时候,群晓妈妈总在想,这不是我们孩子,写个字都那么困难,“觉得他笨,笨死了,所以经常也这么说他”。

    一年级在跟同龄孩子做横向对比的时候,妈妈发现群晓有很多字都不认识,每次读书,要么不认识字,要么读着读着就串行了。群晓的班主任也发现,“反复教他字,他是学不会的,偏旁部首分开老远老远的,看不出来是一个字,人、大、天这样特别简单的字,他都写不对。哪怕是抄字帖,不该出头的出头,该出头的不出头”。

    每次记生字的时候,群晓都痛苦万分,经常用笔在手上胳膊上写,用手在墙上抠出一个又一个洞。后来父母想办法像讲故事一样教他认字,有的他能记住,有的上个厕所回来就忘了,非常沮丧,“不在他那个位置,你理解不了他的痛苦。别人看一眼就记得住,我为什么得记四五十遍?他不能放过自己,我们怎么劝也没有用”。

    已经考上重点中学的姐姐从小到大都是学霸,各种奖状和荣誉证书在家里堆得满满当当,可是尽管若汐很努力,小学一年级起语文就没及格过。每晚的作业都在一点点消磨着爸妈的耐心,还有她的意志力,“就是特别想下笔就写不出来,这动动那动动地待不住,我妈就很着急,问我能不能不动了,我说我控制不住,她就说忍着”。妈妈辅导作业时不时会上演撕卷子的“动作片”,爸爸值班时,若兮写作业更费劲了,“10分钟都累得慌”,不管爸爸怎么软硬兼施,她都是那句“我现在不想写”。

    因为识字困难,语文成绩很差;因为读不懂题,数学成绩不好,因为记不住字母的顺序,英语成绩也上不来。怎么努力也上不去的成绩,成了这些孩子童年里的噩梦。

    阅读障碍,也叫失读症,是发展性读写困难的别称。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李虹老师说,如果给阅读障碍一个通俗的定义,就是指智力正常、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但是由于先天的一些大脑功能轻微失调,使他们不能正常地快乐地学会阅读。

    “成人很多时候很难理解,怎么教都教不会,好像他的记忆力这儿有个膜似的,进不去。”为了让校校能专注写作业,全家人都得轮岗上阵,姥姥也不例外。三四年级开始,校校学会偷懒了,抓紧在学校的所有时间玩,因为他知道回家无处可逃,数不清的作业在等着他。

    “妈妈着火了!”“哪里?”“你头上。”一到要写作业的时候,一万件事都来了。接受李虹老师的建议,妈妈“温柔而坚定”地陪校校,可是每次熬到深夜,再拿起几乎不敢看的作业时,她怎么也温柔不下去了。“那你能小声点吗,你喊就有用了吗?”“我有病啊,你有药吗?”五年级,校校开始叛逆了,喜欢挑战妈妈的权威,经常让火冒三丈的妈妈哭笑不得。

    和若汐、校校磨磨蹭蹭抗拒作业不同,群晓对于写作业总是有着极强的自律性,从来不用督促。在班里,群晓各方面都属于中等偏上,可每次考试后他都会跑去问老师,他是不是最低分,这种看不见的“负能量”群晓自己也能感受得到,可他就是忍不住把这种压力扩大很多倍。

    舒华老师第一眼看见群晓,就感觉他不是一个特别高兴的孩子,他总是低着头,然后手放在桌子上,在那抠着手,嘟着嘴,情绪很不好,“我第二次反馈给他结果的时候,我说你比同班80%的同学都聪明,他说不可能,我很笨的。其实他内心里还是特别的不自信”。

    群晓敏感、自我要求很高,可因为成绩差,同学甚至会当着父母的面欺负他。“我都不想回忆那段往事,只不过是个模糊的阴影。” 群晓躺在飘窗上,用毛毯遮着眼睛。

    “我要找一个对他友善的环境,不止是老师和孩子们对他友善,而且这个环境不会因为他的成绩这一个标准来评判他。”为了守护群晓的心理健康,父母选择了山西的一所学校,妈妈过去陪读,从此一家人过上了双城生活,“害怕他受以前记忆的干扰,连名字都给他改了,就想给他一个全新的生活。”

    因为不堪忍受误解造成的伤害,若兮妈妈也给她转过一次学。“有一天我中午回家,发现本来活蹦乱跳的孩子在沙发上躺着,特别落寞地睡着了。原来老师把她叫到讲台上批评她,导火索是小测验成绩太差,说你要是这样的话就把你开除了。孩子吓着了,下午开始发烧,就不敢上学校去了。”

    开心果一样的校校幸运地遇到了一位懂他的班主任,可是因为成绩老在班级里垫底,同样躲不开来自同学的“语言暴力”。虽然他从来不说,妈妈知道,这些他都自己承受了。

    “上帝在你的脑子里关了一扇门,那肯定就会给你开一扇窗。所以说我觉得,我肯定长大以后有一项特长,只不过我现在不知道而已。”已经升入初一的校校依旧充满存在感,调皮捣蛋却开朗自信。妈妈也坦言不担心他的未来,“我知道他慢慢长大了以后,他用他的长处依然能在社会上好好生存。我过不去的是现在,熬不过去现在这一次一次的作业和一次一次的考试”。

    2019年,若汐期末语文成绩考到78.5分,父母为她制作了奖状。若汐是片中3个孩子里最小的,一开始怎么拍都不满意,感觉这个孩子没“出来”。李瑞华说,为了真正了解她的内心,我们必须等她长大,等她升入六年级,认知表达能力上来了,终于可以把压在心里的那块大石头清晰地描述出来,所以才有了她的那句“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可能有的时候,人也会不完美”。

    曾经,对群晓而言,自由阅读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现在他的阅读速度已经跟同龄人差不多了,喜欢看传记、历史、武侠小说,甚至能啃下《史蒂夫·乔布斯传》这样的大部头。可爸爸的担心并没有放下:“表面上看他突破了阅读,但实际上在应试方面他仍然存在着巨大的短板,你就知道他会受挫折。”

    樊启鹏说,和自闭症相比,国内关于阅读障碍的研究开始较晚,大众媒介对阅读障碍的关注很少,甚至连很多精神科医生都不知道,“目前国内并无针对阅读障碍的全国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权威的诊断机构,特殊教育系统也不覆盖他们,导致这些孩子缺乏来自教育系统和医学系统的支持”。

    作为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家庭教育阵地的重要守护者,也是为孩子“托底”的人。让樊启鹏感动的是,面对孩子的与众不同,3个家庭的父母勇于接受事实:校校妈妈在社交中从不回避校校的问题,坚持组织各种各样的家庭小聚会,给孩子创造更多和小伙伴交往的机会;群晓妈妈为了找到一所能接纳群晓的学校,放弃自己的工作,一个人到山西陪读;若汐妈妈因为孩子的问题压力过大,得了免疫系统疾病,仍然坚持每天早上陪若汐记单词。

    现实远比镜头中呈现的更为痛心,李瑞华和樊启鹏坦言想做阳光、温暖的,给人带来希望的力量,每一集里的孩子都有成长。同时,家长拥有着有强大的能量,“虽然他们所经历的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他们所呈现出的坚韧压过了悲情”。

    片子播出后,团队接收到大量正面的反馈,但他们知道,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真正了解阅读障碍还有漫长的路要走,“社会、媒体对阅读障碍的误解还比较普遍,不回避、不隐瞒只是前提,接下来还需要理性、科学地对待问题,用正确的途径帮助这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

    李虹透露,《我不是笨小孩》同名个案集正在计划出版,“如果说纪录片主要解决了阅读障碍症‘是什么(描述)’‘为什么(解释)’的问题,我希望书稿能在一定程度提供一些‘怎么样(预测)’‘怎么办(控制)’的思考与建议”。

    “或许纪录片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但是片中父母的行动以及给孩子们带来的变化,生动阐释了爱和接纳是最好的解药。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是这些孩子成长的第一步。”李虹说,阅读是一种后天习得的技能,就像骑自行车或者学开车一样,只有在做中学,才会熟能生巧,“达·芬奇、爱迪生、爱因斯坦、乔布斯等名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阅读障碍,但并不影响他们改变世界”。

    The Chosen One,是主创团队为《我不是笨小孩》所选择的英文译名,意为“天之骄子”。当现代化的要求是统一和标准,该用什么视角和态度去看待个体生命的不同?李瑞华的答案是:相信种子,相信岁月。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是被上天选中的孩子,不同只是暂时的,他们都拥有光明的未来。

郭怀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吴晓东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3月01日 04 版

寻常生活的文化味道
爱和接纳是最好的解药
孝心不减当年 生活迈向“新高”
熟悉的陌生人,这温暖群像深深打动了我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