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下的观众抚掌大笑,屏幕外的“京漂”“沪漂”也不禁莞尔。
---------------
大都会纽约车水马龙,人潮如织。弗兰·勒博维茨觉得自己是唯一“异类”。其他人都盯着手机,横冲直撞,从不看路。她忍不住吐槽:“我想说一句,假装我们在城市吧,城市里还有其他人呢!”
这是网飞热门新剧《假装我们在城市》名字的由来。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这部纪录剧里,作家、演讲家弗兰·勒博维茨游走在纽约街头,天马行空,滔滔不绝,讲述她对纽约,对社会,对文化等的各种看法。
对大部分中国观众来说,“弗兰·勒博维茨”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这位1950年出身于新泽西州普通家庭的老纽约客,经历颇具传奇色彩。弗兰在高中时期被当地学校开除,18岁独自移居纽约,作过出租车司机、清洁女工和街头小贩。之后她在《Interview》杂志开专栏,凭借犀利幽默的文笔打响知名度,出版了两本热销随笔《都市生活》和《社会探究》,以对大都会的细致描述和深刻洞察而为大众熟知。可以说,弗兰本身的故事就已经非常契合纽约这个多元万象大城市的特征了。
《假装》一剧共7集,每季围绕一个主题,包括文化、健康、书籍等,通过对话、评论、影像等多种方式呈现,探讨纽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又飙又有趣的弗兰延续她一贯的幽默机智风格,妙语连珠,一针见血,令观众在大笑之后又收获思考。
她毫不客气地嘲讽视觉艺术的虚伪,批评大众追求艺术品价格多过艺术本身。“你去拍卖会。毕加索的作品出来了,鸦雀无声。拍卖锤一落下,全场掌声雷动。好吧,所以我们是生活在为价格而非为毕加索鼓掌的世界。”
风靡纽约的养生风潮也被弗兰嗤之以鼻,这“额外的健康”听着更像一门生意,养生食物,养生水疗等等,都是你可以购买的。“满大街三分之一的人都背着瑜伽垫到处乱走,光这一点就能让我远离瑜伽。以前的纽约可比这时髦多了。”
《假装》的场景时常在实地和微缩景观里切换。这个皇后区艺术博物馆的纽约市全景微缩模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建筑模型,由百多名工匠精心打造并多次更新。当弗兰漫步在这个微缩景观区时,那些密密麻麻的摩天高楼、纵横交叉的跨河大桥,会让很多人联想起自己所在的大都市。弗兰对纽约的种种嬉笑怒骂,也令都市生活者感同身受。
比如令人头痛的交通问题。纽约某地铁线因为难闻的气味暂停了好几个小时。弗兰觉得匪夷所思,“纽约地铁难闻,那是因为纽约人啊!”某个站点因为艺术装置而暂时关闭,弗兰也忍不住翻白眼,地铁的艺术装置据说是为了灵魂,可挤在车厢里的乘客都要灵魂出窍了呢。
当然逃不过都市高物价问题。弗兰试图说服一个朋友的女儿从洛杉矶搬回纽约。朋友女儿说:“我想搬回纽约,但我承受不了这里的物价。”弗兰淡定地说:“搬回纽约吧,听我说,没人承受得了纽约的物价,然而有800万人做到了。”
台下的观众抚掌大笑,屏幕外的“京漂”“沪漂”们也不禁莞尔。
弗兰深知一个文化人的吐槽,不会产生任何改变。《假装》更像一封情书,一封老纽约客写给纽约的情书。一箩筐尖锐但不刻薄的吐槽,是因为几十年相处的深爱。“如果我能改变它,我就不会这么愤怒了。我愤怒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权力又意见多多。”
她和很多都市人一样,痛惜在经济快速发展下,城市里很多魅力之处消失了。曾经富有原创力的纽约,如今从被抄袭者沦为抄袭者。第四大道的二手书店相继倒闭,只剩下“史传德书店”靠情怀支撑。哥伦布圆环曾经24小时营业的书报摊变成了自行车租赁店,是“纽约最具标志性的变化”。但她又如此爱纽约。“也许你来到纽约不知如何在这里生活,但你总会想到办法在这里生活下去,就这么简单。”当政客批判“纽约,去死吧。”她揶揄:“结果,谁死了?”
马丁·斯科塞斯问弗兰:“你觉得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年轻人来纽约?这里有什么魅力?”
弗兰回答说:“纽约,它本身就是一种魅力。”
林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