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03月04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迷彩青春

狙击枪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吴旭 崔健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3月04日   07 版)

    2020年10月,陈晶作为集团军狙击手集训教练员,正在为队员示范讲解狙击要领。崔健/摄

    扫一扫 看视频

    “砰砰砰……”2021年初春的一个下午,接连不断的枪声在陆军第80集团军某合成旅的靶场上响起。旅机关参谋陈晶扣动扳机,在10秒之内对150米外的靶标连射5发,全部正中靶心。

    在战友眼中,陈晶是一名名副其实的“神枪手”。2019年,在陆军“狙击精英-2019”集训比武中,当时还是一名排长的陈晶一举夺得所在枪组个人综合第一,被陆军评为“狙击枪王”。2020年11月,陈晶被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军军事训练先进个人”。

    在中士李双江看来,陈晶“性格稳重、细腻,处变不惊”,这是很多优秀狙击手的共同特征。

    李双江曾与陈晶一起备战陆军“狙击精英-2019”集训比武。他记得一次选拔考核,上场前一晚,陈晶的88式5.8毫米狙击步枪突然发生故障,第二天不得不临时换枪。

    熟悉狙击专业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项对精准度要求极高的课目,测算数据稍有偏差,打出的子弹就可能与目标相去甚远。因此,狙击手必须对枪的实际性能参数非常熟悉,才能掌控自如。而此前,陈晶从未与新枪进行磨合。

    李双江有些担心,陈晶本人却很淡定。上场前,他拒绝了李双江提出的将自己的枪换给他使用的建议,反而微笑着安慰道:“打仗时狙击手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毙敌制胜,还能挑枪吗?”

    那一次的考核中,很少有人看出陈晶用了一把“新”枪。他一边仔细地测算、瞄准,一边快速熟悉枪支性能,在心底默记各项参数。最终,陈晶发挥稳定,顺利晋级集训队前六强。不久后,他又在终极选拔中脱颖而出,顺利入围参加陆军“狙击精英-2019”集训比武。

    在很多人心目中,狙击手“够强,够酷”,影视作品中他们往往压轴出场,在关键时刻一枪毙敌。然而陈晶知道,在这些“高光时刻”背后,是“成千上万次枯燥而寂寞的研学苦练”。

    2015年,为了备战俄罗斯“国际军事竞赛”“侦察尖兵”比武竞赛,侦察兵出身的陈晶第一次接触到狙击专业。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看似干脆利落、一击致命的射击背后,竟然需要进行那么多详细精准的测绘、计算。

    毫无狙击经验的陈晶开始从头学起。修风、修正弹道高、计算枪支磨损程度对射击的影响……为了尽快熟悉掌握这些专业知识,陈晶把能借到、买到的教科书全“搜刮”来,拿出考学的劲头“死记硬背”各项数据。开始时他背了后面忘了前面,几个月后,再被问到不同湿度、温度、风速下射击的测算方法时,他听完就可以脱口而出。

    陈晶自信满满,然而走上赛场,却首战失利。在远距离射击课目中,由于俄罗斯海拔高度与国内不同,枪支参数受到影响,而陈晶忽略了这一点,忘记重新校枪,导致成绩一开始起伏很大。

    后来陈晶与参赛的战友及时弥补失误,以第五阶段比赛满分的成绩摘取了“侦察尖兵”竞赛“胜利意志”金牌。

    “理论终究流于纸面。狙击手必须让自己时刻保持在战场上的状态,把训练贴合实际,才能处变不惊,发挥稳定。”陈晶总结出国比武的收获时说。

    从俄罗斯回来后,陈晶多了一个习惯:每测算出一项数据,必须到靶场上亲自验证。他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着每一项让他存疑的测算,拿到枪后,验证完一项,他便划掉一个。

    李双江觉得,“狙击手”陈晶脾气倔,“爱较真儿”,这也许和平时的狙击训练要求“一丝不苟,分毫不差”有关。

    2019年集训时,狙击队员们研究到“意外弹”。这是指在5发连射时,由于连续后坐力和风速变化等原因,时常会出现1发弹偏离路径、打不准的情况。大多数人觉得这“不可避免”,连教员都提出“将首要精力放在打准剩下4发弹上”,陈晶却不认同。

    “如果最关键的时机就在那一发弹上呢?战场上不允许心存侥幸!”为此,陈晶每天记录训练数据,详细到每一发弹的每一项测算数值。开始时,有几位队员和他一起,半个月后,只剩下了陈晶一人。最终,经过近百组数据的比较分析,陈晶成功总结出规避意外弹的适用方法,如今他可以轻松做到5发5中。

    为了确保“打得准”,陈晶试遍了各种办法。他尝试在50米距离上,用三发子弹打中同一颗5.8mm口径的弹壳,也在枪口上吊过水壶、垒过弹壳,这样“手不抖,才能瞄得准”。

    最难的是练习据枪动作。要想适应不同天气变化,在各种环境下不受干扰,狙击手们需要形成肌肉记忆,做到“拿起枪就是同样的姿势”。

    陈晶记得,六七月份的夏天正午,他和队友们趴在空旷的靶场上练习据枪,一趴就是两个小时。汗水模糊了眼睛不能擦,两个手肘磨破了也不能动。训练结束站起来时,浑身像“被打了”一样酸疼。一段时间里,陈晶手肘外侧的变化非常有规律:磨掉一层皮,结成硬茧,然后再被磨掉。

    暴雨天气则是“绝佳的训练时机”。他们趴在雨水和淤泥里,练习从模糊的视线中寻找目标。最初,陈晶带了一件雨衣,计划自己穿上挡雨,后来雨衣被披在了枪上,“保护狙击镜不会受潮”。

    有时,陈晶会感慨“狙击是个枯燥乏味的活儿”,“没有多少炫酷的场面和激烈的冲锋,狙击手更像个隐秘杀手”。然而,每当端起狙击枪,他便很快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只记得子弹击发一瞬间的感觉,“千钧一发的时机,就在你手中。那一刻你就是枪,枪就是你”。

    人与枪的一致性是陈晶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他看来,战场上的射击时机转瞬即逝,狙击手必须形成“下意识的动作”,“指哪打哪”,不仅要“打得准”,还要“打得快”。

    “两个狙击手互相瞄准,谁能抢占先机,谁就能开出这一枪。”陈晶说。

    速度体现在射击的每一个环节上。测算、据枪、瞄准,包括枪支的装卸,陈晶都反复练习。他休息时间常常泡在枪械室,实在摸不到枪,就凭空练习动作。

    上士于阳光觉得,陈晶在射击上具有一定天赋,但更重要的是苦练。他曾在食堂里看到陈晶一边走路,一边比划持枪动作。“狙击就像他的一个开关,平时再大大咧咧,一提到枪,整个人的气质就变了。”

    2019年7月,陈晶终于在赛场上检验了自己的“苦练成果”。在陆军“狙击精英-2019”集训比武中,他与来自全陆军的百余名狙击精英展开较量,在20余天的时间里,先后完成了夜间射击、遭遇射击、限制射击等9个课目考核。

    前8个课目陈晶发挥稳定,成绩一路领先。最后一天,陈晶迎来了比武压轴课目“障碍射击”。这一课目要求参赛队员在1000米距离内通过8个障碍,完成5发手枪射击和3发狙击步枪射击以及两枚手雷投掷,脱靶则增加赛程长度,最终以完成比赛的时间计分。

    陈晶意识到,这一课目正是在同时考核狙击手的准度与速度。比赛开始后,陈晶飞似的冲了出去,一路发挥出色,8发弹全部命中。在穿越最后三个障碍时,为了节省时间,陈晶直接从4米高的轮胎墙上跳了下来。

    意外在这时候发生了。体力透支的陈晶一时没能站稳,膝盖重重磕在了地上。紧张的比赛环境中,他一点没感到疼痛,咬牙撑地站起,跌跌撞撞地继续向前奔去。冲过终点的那一刻,陈晶瘫倒在跑道旁,心里想的是:“我没掉链子。”

    后来到医院检查时,陈晶才知道自己右膝盖前侧交叉韧带断裂了,医生看了以后惊叹,“你是我见过骨头最硬的军人”。

    凭借2个第一、4个第二、1个第五、1个第七,总分1064分的出色成绩,陈晶取得了“88式5.8毫米狙击步枪”枪组综合第一名,遥遥领先第二名60分,成为当之无愧的“狙击枪王”。

    最让陈晶感到欣慰的是,这一次在朱日和的比武,他吸取了俄罗斯赛场上首战失利的经验,精准测算出赛场与驻地间海拔高度差对射击的影响,并提前校枪,避免了再次出现同样的失误。

    “一名狙击手,最重要的不是他取得了怎样的成绩,而是在千变万化的战场上,他能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陈晶骄傲地说,“我就是要当这样的狙击手!”

    如今,伤愈归来的陈晶已成为集团军狙击手集训教练员,他有了更重要的使命:“培养一批优秀的狙击手,把能打仗的作风传承下去。”

    于阳光曾接受过陈晶的指导。他记得,靶场上的陈晶总是事无巨细,耐心地一一讲解经验方法,把自己数次参赛的经验和体会倾囊相授。一次,陈晶发现有些队员用在肩头垫水壶的方法增强据枪稳定性,便不厌其烦地花了好几天时间进行纠正。

    “在战场上,敌人会给你机会垫水壶吗?”陈晶反复强调,“训练要像打仗,打仗时才能像训练,不慌不乱!”

    为备战全军特种兵比武,不到半年时间,陈晶就磨破4双陆战靴、穿坏3套迷彩服。他先后参加原沈阳军区“利刃-2013”备战比武,进入军区前16强;两次赴俄罗斯参加国际军事比赛“侦察尖兵”比武,为中国代表队取得总评第二的好成绩。2016年,被保送军校,成为一名军官。

    当兵就当能打仗的兵,从一名战士成长为训练有素的“狙击枪王”,陈晶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铮铮誓言,入伍12年,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尽管收获荣誉众多,但这位“狙击枪王”总觉得,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作为新晋军事干部,综合素质还要提高,要多钻研练兵打仗的新方法,狙击技能也要继续提升……

    “更重要的是,要帮助更多狙击手成为合格的、能上战场的‘制胜杀手锏’。”陈晶说,“战场上的胜利才是真正的胜利,这是我们狙击手唯一‘瞄准的方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吴旭 崔健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3月04日 07 版

狙击枪王
英美组建联合航母战斗群搅局亚太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打造“硬核”思政课 让思政课“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