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大学那年离开家乡四川自贡,这半年是王骁在家待过的最长的一段时间。录制完《令人心动的Offer》,拿到君合律师事务所的正式录用函,他就回了老家。连同春节和他的生日,王骁终于好好休息了一阵,在家陪伴家人。
不过,过完生日,王骁就要正式开始“北漂”了。
“撕开”自己的短板
去北京上大学,是王骁第一次看见“外面的世界”。第一次坐地铁、第一次真实地看到书本中的故宫、颐和园。从那一刻起,王骁知道,自己的梦就要启程了,并且是步履不停的那种。
从初中开始,王骁就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第一次“见到”纽约和伦敦,是在百科全书里。“时代广场、曼哈顿天际线、钢筋水泥的摩天大楼……”在那时的他看来,“那是一种完全想象不出的摩登生活,这辈子一定要去感受一次。”
在那之前,他和大多数青春期的小男生一样叛逆过。他不但上课不听讲、道理讲不通,甚至连挨训都不为所动,还一时兴起跑去打了耳洞。那时的他不明白,“读书究竟能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他以为,安逸的小镇就是整个世界。
直到发现外面有个全然不同的世界,他才猛然意识到,“那是要踮着脚、卯着劲才能到达的。”于是,三点一线、疯狂做题、提高成绩,他从中等生进步到尖子生。
来到国际关系学院,王骁才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他身边的同学有的在中学时就参加过海外夏令营,有的得过“希望杯”英语演讲比赛的奖项,有的通过竞赛就直接保送上了大学。
大三的时候,王骁在一次国际商事仲裁模拟法庭中,被彻底地泼了一盆冷水。他清楚地记得,和对手流利的英文表达相比,自己的“哑巴英语”着实拿不出手。他不仅感受到了巨大的落差,还从现场模拟法官的眼神里看到了失望。
“那是一种耻辱感。”这种强烈的感觉牢牢刻在了王骁的心上。他开始拼命追赶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一段不到十分钟的英文报道,他一天要听上至少四五遍,直到把每个词都在脑子里默写出来。
往后的几年,他亲手把自己一层层“撕开”,偏要让自己的缺点暴露出来。研二那年,王骁交换到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他一有时间就跑去图书馆读课前材料,节节课都坐在第一排,主动和老师互动。他毫不避讳自己的“哑巴英语”,“虽然压力很大,也知道自己会犯很多低级错误,但就是尽可能强迫自己去突破、去融入。”
不断给自己施加的压力转化为动力,远远战胜了他内心的胆怯和不自信。面对心底的那份耻辱感,他觉得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可畏惧的了。“I have nothing to lose.”
那时的他已经有了一个很明确的目标:去世界上最好的法学院深造,去国际组织实习,将国际法应用到实践中去。
使命感是前进的初心
第一句要说什么,如何表达中国立场,怎么回应他国提出的反对……王骁已经无数次在脑海里排练,作为中国代表,在国际会议上发言的场景;他描述不出那种“神圣感”,因为那是他从未现场参与过、但在脑海里无限憧憬、无限循环的片段。
在上大学之前,王骁对国外感兴趣纯粹是因为好奇心。而了解南海争端、中印边界问题后,王骁的目光开始转向外事外交,也明确了自己的志向——成为一名代表中国的国际法律师。他认识到,国际法是国家的另一艘“航空母舰”。
王骁至今还能回忆起,他大三时候曾在学校听过外交部前辈的讲座分享,那些来自第一线的谈判案例,让坐在台下的王骁觉得真实又虚幻。这个闪闪发光的职业,似乎离自己很远,却又近在眼前。
想到国家权力,王骁觉得“我当然要保卫她”。他觉得国际法完美契合了自己对未来的规划。在一些法学生看来,做这件事很苦,也许得不到足够的物质回报,甚至工作环境也不够优越,但是王骁觉得苦得值得,“尤其在海洋问题上,很多国家都在盯着我们,我们的国家也要有人能站出来说话。”
确定志向于国际法学后,王骁发现,这个领域的顶尖专家中,鲜有亚洲面孔。而王骁,就想成为这样的中国人。在他看来,国际法给外交工作提供了一座桥梁。“我们不一定能完全消除别人对我们的误解,但至少能够通过国际法,平等地去对话、沟通。”
立下志向是更加努力的开始。想当初他一个人在国外看病,因为不知道怎么和医生描述“耳膜”和具体症状烦恼过,而今在国际组织实践、起草联合国秘书长关于联合国工作报告的部分内容,他彻底蜕变了。他在国际海底管理局实践,协助全球法律和技术专家制定深海采矿规章;在国际海事组织,他对国家管辖范围外的生物遗传资源管理和养护公约草案进行分析,和成员国和其他涉海国际组织讨论形成统一的谈判策略。
尽管即将成为一名商业律师,王骁仍不忘初心,对国际法保持着热爱。前段时间,经带教律师推荐,他报名参加了2021年二十国集团青年会议中国代表的面试选拔。这次,他希望自己能够发挥专业所长,真正地代表中国站在世界舞台发声。无论是解决国际争端,还是参与外交谈判,他希望将心中的那份家国情怀转化为持续的动力,成为中国律政界的一艘“航空母舰”。
越努力越自信
刚从小镇到北京时,王骁对一切小心翼翼。内心不自信的他,不知道在陌生的场合下,做出什么样的举动是被人期待的。这样的不自信感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哪怕到了研究生二年级,去澳洲做交换生,他依然随时保持紧张和小心。
综艺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播出的前半段,是王骁不太敢面对的低谷。“我从来没想过会被公众讨论,处于舆论漩涡,从工作到生活都被别人批判审视。”
似乎就是在一夜之间,这个正在找工作的普通应届毕业生成为了网友口中的“凡尔赛王子”。“从小镇到北京,再到斯坦福,从投递简历无人问津到能获得顶尖律所的面试邀请,从哑巴英语到能应付日常交流,背后的心酸都被一个标签所掩盖了。”
“一个人的品格才是最重要的,才华、能力在其次。”被误解的王骁很担心,“我不是‘秀’,我的经历和故事就是这样,我只是想告诉那些和我一样的人,在先天条件不是那么优渥、教育资源也没有那么丰富的情况下,我们都可以通过努力找到自己的方向。”
从没想明白,到想明白了,他眉宇间又闪烁出光芒。“当你把自己的短板完全暴露出来,你会感到挫败,但这种耻辱感,会永远鞭策你。”触底反弹的效应在王骁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正如他在节目里所表现的那样,有过起伏,有过后悔,有过痛苦,有过争议,但他终究用实力为自己正名:“我不会被打倒的,我一定能站起来。”
现在,北京对于王骁而言,不再是“外面的世界”。这座城市是他第二个家,是读了6年书的城市,是一定要“回去”的地方。
他不怕别人知道自己是从小城市来的,只想展示一个真实的自己。他经常自称“小王”,在微博里说段子,在评论里和粉丝互侃,还在生日直播里抽奖送家乡特产。因为租不到合适的房,他调侃自己是“桥洞下的法律博主”。为了看房,他从北京南三环坐地铁到东四环,出了地铁后又在寒风中走了1公里,却发现中介告知错了小区的名字。
经历过“澳漂”“美漂”,王骁即将以“职场人”身份开启“北漂”新生活。“即使房没有租好,也要勇敢出发。”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刘俞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