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沙晋平作出了一个在同伴看来是“逆行”的决定:回到攀钢。
他是攀钢子弟,在攀枝花出生,在攀枝花上学。从幼儿园到高中,同学当中大多也是攀钢子弟,但毕业后选择在攀枝花工作的还是少数。
沙晋平估算了一下,小学同班同学里留下的,也就十人以内,留在攀钢的就只有他一个。“大家都希望到外面去闯闯,感觉出去眼界都要宽一些。”
回到攀钢,沙晋平就算“攀三代”了。他的爷爷沙寿家1969年就到了攀枝花,是三线建设最早的建设者之一。父亲沙方石1980年参加工作,参加了攀钢二期建设。
2011年从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沙晋平先是在西昌工作,半年后被调回了攀枝花。他说,冥冥之中觉得自己就应该在攀钢上班的。
选择这份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跟爱好有关。沙方石回忆,儿子从小对机械的东西很着迷,小时候喜欢玩具车,拆了还能给装回去。
现在,沙晋平是攀钢轨梁厂吊车作业区点检组的组长,负责检修工作,说通俗点叫“设备大夫”。他所在的轨梁厂,是目前攀钢极具竞争力的板块,所生产的含钒百米钢轨,是国内唯一获得“国家出口免检”证书的顶级钢轨。
如今,三代都在攀钢上班的家庭不算多。沙方石参加工作时,厂里给了职工子弟一些名额,但也要通过考试才能录用。沙方石考了第一名,成为了“攀二代”。
沙方石说,在那个年代,留在攀钢工作是比较好的选择。国有企业、铁饭碗,这些都是令人羡慕的。
但工作并不轻松。沙方石是大货车司机,一年到头总在外面跑,沙晋平小时候很少看见父亲。沙方石记得,自己拿到第一个月工资的时候,高兴地哭了。“37块7毛5,可是周围没啥商店,都不知道上哪儿花去。”
现在看儿子的工作,沙方石觉得儿子一点都不苦。但他承认,他们三代人的工作在各自的同辈人当中都算辛苦的。
沙晋平的好几名年轻同事,工作了几个月,觉得苦,辞职走人了。刚参加工作那两年,沙晋平静下来的时候也曾动摇过,想出去闯闯。
但最后还是放弃了辞职的念头。他从小在攀钢长大,受的是传统教育。爷爷常教育他:人对社会的贡献,不能只用金钱来衡量。一想起这些话,他就觉得,如果自己就这么辞职了,可能会丢爷爷的脸。
沙方石觉得,这就是那一代人的观念。“父辈抛家舍业,来到这里把钢城建了起来,攀钢就是我们的家,我们要把这个家爱护、保护好。”他希望儿子也能这样认识,企业好了,他的家庭才能好。
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沙晋平渐渐发现了工作上更多的价值。“这世界一流的钢轨基地,不是哪儿都有的。”他为此感到自豪。
现在,沙晋平对职业生涯的选择更加坚定了,他希望延续父辈的选择,“把句号画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