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发布《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数字素养调查分析报告》。
该报告对我国城乡居民数字素养现状进行了调研。报告显示,城乡居民数字素养差距达37.5%,农民数字素养得分显著低于其他职业类型群体。
报告提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需从“新IT”基础设施和数字素养两方面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以促进数字科技真正赋能于农村和农民、推动乡村发展。
“只有农民对数字时代的适应能力增强,农民利用个人电脑等数字化技术和工具设备解决问题、创造收入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广大农民在数字时代‘有机遇抓不住、有条件不会用’的问题才能得以解决,真正实现数字科技赋能于人。”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姜奇平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农村居民数字素养的提升,缺一不可。
平均得分43.6,国民数字素养亟待提升
社科院发起的此次研究,旨在评估我国居民数字素养发展现状以及城乡差异,并在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为加快提升数字素养、推动数字科技赋能乡村提供参考和建议。据悉,这也是社科院首次发起针对我国居民数字素养的调查研究。
具体实施层面,课题组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8年发布的《全球数字素养框架》,结合我国国情和调研可行性,设计了一份我国居民数字素养评估问卷及对应计分体系,通过问卷调研、数据分析方式,对城乡居民数字素养水平展开评估。
研究结果显示,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数字素养参差不齐,平均得分仅43.6分(满分为100分)。
在这一方面,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比我国先行一步,更早启动了培养国民数字素养的相关举措。但我国已拔足追赶。2018年,发改委等1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提出,2025年我国国民数字素养要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基于国民数字素养不足的现状,报告提出:建议充分结合我国国情,从数字社会的生产生活实际需求出发,构建更为前瞻性、广泛性和落地性的数字素养教育框架,促进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在数字时代的蓬勃发展,总体提升国民数字素养。数字素养教育应被视为终身学习社会体系的一环,应该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而不仅仅依赖于学校教育。
农村居民数字素养比城市居民低37.5%
分人群来看,调研发现,我国男女数字素养差距不明显。但城乡居民差距很大,不同职业类型、年龄阶段、受教育程度的受访者之间,数字素养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数字素养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非常突出:城市居民平均得分56.3,农村居民平均得分35.1,差值高达21.2分,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平均得分低了37.5%。报告就此提出:随着我国乡村基础设施加速数字化、网络化,新时代城乡数字鸿沟问题主要矛盾,正从基础设施差距转向数字素养差距。
分职业类型来看,农民群体的数字素养得分仅18.6分,显著低于其他职业类型群体,比全体人群平均值(43.6分)低57%。
具体而言,城乡居民得分差距较大的5项依次为:数字安全意识、电脑使用、数字化增收、电脑工具开发、手机工具开发,差值依次为:43.2%、31.7%、27.7%、25.6%、23.8%。差距最小的两项为数字内容创建能力、智能手机使用。
报告指出:随着智能手机在乡村地区的全面普及,农村居民使用智能手机的能力正在快速接近城市居民。但与此同时,超过1/3农村居民使用智能手机仅为进行娱乐消遣活动;近1/3农村居民认为手机或电脑的应用对个人就业/创业及收入提升“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这说明,尽管数字化设备在农村地区普及程度已经很高,但数字化设备的工具价值还有待开发、增收价值还有待释放。
姜奇平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2021年也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在“十四五”时期,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轴。而生活着约5.6亿人的中国广袤的农村地区,则是国内大循环顺利流畅运转的核心动能,也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所拥有的巨大消费需求战略纵深。
弥合数字鸿沟 助力乡村振兴
报告提出,针对农村居民数字素养严重落后于城市的问题,建议各地政府统筹制定农村数字素养提升行动规划,鼓励研究机构、企业等多方参与行动,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共同推动数字乡村建设。
除此之外,针对农民个人电脑使用能力不足、数字化增收能力差等短板,姜奇平指出,乡村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不应采取简单的扶持、粗放的投资、数量型增长驱动的思路,而是需要以云计算、5G、大数据、AI等为代表的新IT基础设施建设——即新基建的系统性思维来破局。
“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绝不能停留在‘家电下乡’的思路。”姜奇平指出,关键在于提高其应用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意识、意愿和能力,要从产品下乡变为送解决方案下乡——整合资源,支持和鼓励相关政府部门、社会机构、企业厂商将有关智慧农业的各类解决方案直接带到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中去,甚至是因地制宜的个性化定制方案。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晨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