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03月22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为新疆孩子修一条教育“大渠”

左智越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3月22日   08 版)

    3月1日清晨,45岁的江苏盐城景山中学语文教师路璐登上从南京飞往新疆伊宁的飞机。“要飞6个多小时,然后再坐汽车去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对于这种长途奔波,她早已习以为常。

    2018年7月,路璐参加了援藏援疆“万人计划”,进入察布查尔县初级中学任教。2020年,她又作为中组部第十批援疆干部入疆开展新一轮支教。这几年来,路璐辗转察布查尔县的3所学校任教。

    来到察布查尔县后,路璐才深感任务之重。当时,察布查尔县还未全面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一个班四五十个孩子,语文成绩多半不及格。如何推进普通话教学成为路璐面临的第一道难题。

    第一节语文课,路璐就给全班同学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踏诗而行。她要求同学们从朗朗上口的古诗入手,多说多练。放学后,同学们排队出校门时要“一遍遍地大声诵诗”。

    此后,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就出现在察布查尔县初级中学校门口。近百名学生一边走路,一边诵读古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听着同学们不熟练,甚至有些僵硬的发音,路璐觉得自己总算迈出了第一步。

    随后,路璐开始“重点突破”。一班的巴克力(化名)断断续续才读完小学,普通话基础弱。路璐就经常给他“开小灶”。不到几天功夫,巴克力就可以默写《天净沙·秋思》全篇诗句了。

    路璐明白,语文不光是教学生能说会写,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热爱中华文化的家国情怀。课堂上,她经常为学生们讲述历史故事,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路璐给学生讲锡伯族杰出历史人物图伯特的事迹,鼓励同学们学习图伯特修筑大渠的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图伯特”。

    清朝乾隆年间,图伯特主张兴修水利,并以九族为担保,保证7年内完成大渠修筑。当时,锡伯族总人口有7000余人。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修渠工程十分艰巨。

    图伯特采取边挖渠,边种地的办法,开一段渠就引一段水耕种,力求当年动工,当年受益。图伯特不知疲倦的日夜工作让锡伯族军民感动不已。历时7年的辛勤劳动,图伯特终于挖成东西长达200余里的察布查尔大渠。大渠建成后,图伯特却患上严重的风湿病。但察布查尔周围的荒漠上却相继出现了村落。

    如今,察布查尔县依旧享受着大渠带来的红利——察布查尔大渠已成为新疆锡伯族人民的生命线。

    在路璐看来,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历史故事,可以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对他们进行更好地教育。工作之余,路璐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察布查尔县博物馆,去了解像图伯特这样的英雄人物的故事。

    2019年暑假前的最后一堂语文课上,同学们对路璐十分不舍。尽管她已多次提过暑假结束后会继续返回察布查尔教书,可同学们还是不想路璐离开。

    路璐半开玩笑说:“如果我开暑期兴趣班,你们来不来?”让她没想到的是,同学们对这个提议十分支持。

    为了这句“玩笑话”,路璐先后向学校、县教育局等部门提出申请,免费为同学们开班。最后,路璐如愿把课堂搬到县里的青少年活动中心,为孩子们讲授《声律启蒙》。刚开课时,来上课的大多是路璐班上的学生。不到一周,学生就变成近百人。

    一个月的《声律启蒙》系列课程满足不了孩子们的求知欲。他们纷纷要求“加课”。每逢假期,《声律启蒙》就成了孩子们最喜爱的“假期档”。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路璐也创新教学形式,采用空中课堂的方式延续她与孩子们的约定。

    来自盐城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7级的学生周冬晴在大二时曾来到察布查尔县参加支教活动。路璐是周冬晴的师傅。“路老师上课,和别人讲的不太一样。”周冬晴说。

    在为学生讲解《红楼梦》时,路璐一开讲就让周冬晴眼前一亮。她先为同学们展示了维吾尔族妇女用一种名为奥斯曼的植物画眉时的图片。她指着绿色的奥斯曼草向同学们解释“绿眉毛”的美学。

    路璐娓娓道来,《红楼梦》中有言:“西方有石名黛。”这里的“黛”其实是墨绿色的。眉毛是黑色的,植物是绿色的。将植物的汁水涂在眉毛上,就形成了墨绿色的美感。所以说人对于美的追求是不分时代、不分民族的。

    路璐的课堂上总是充满欢声笑语。让周冬晴最为感动的是,师傅曾经对她说:“像图伯特一样,我们做老师就是要在这里修一条教育的‘大渠’。”

左智越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3月22日 08 版

扶贫必扶智 教育断穷根
教育扶贫不能有半点花架子
让先进教育理念在雪域生根发芽
青藏高原上“放牛班的春天”
为新疆孩子修一条教育“大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