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求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准备如何做?2021年3月24日,第八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第四次全体委员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了科学基金“十四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今后一段时期的改革工作和2021年的重点工作安排。
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在会上强调,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基础研究在国家创新全局中居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自然科学基金委今年和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工作要着力培育原始创新能力,产出更多的“从0到1”的原创成果,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科技支撑。
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李静海在工作报告中提出,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将扎实推动科学基金资助布局改革。根据“源于知识体系逻辑结构、促进知识与应用融通、突出学科交叉融合”的原则,将现有9个科学部整合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生命与医学、交叉融合4个板块。其中,基础科学板块主要由“数学、力学、天文、物理、化学、地学”等组成,着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科学发展。技术科学板块主要由信息、工程、材料等组成,着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加强前沿技术基础研究。生命与医学板块主要由“生物学、医学、农业科学”等组成,着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人民生命健康。交叉融合板块主要由“交叉、管理”等组成,交叉融合以重大交叉科学问题为导向,管理科学要统筹学科发展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重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需求,促进自然科学知识应用,形成学科发展特色。此外,他还表示要加强作风学风建设,深化国际(地区)交流合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广大科研人员为科学研究申请资助的重要途径,一向受到科研人员的重视,此次发布的改革动向也不例外。谈及本次资助布局调整,北京某高校科研人员李晨谈道:“本次的改革立足于知识体系的结构,改革后每个模块解决的问题更加明了,改革的方向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北京某大学教授王霞说:“第一感觉是我们国家从管理层面对于科研本质属性认识越来越深入,我认为科研要看是否真正从源头上从本质上创新,不是靠论文的数据量取胜。出台这样的政策是好的,更灵活了,更能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个人建议在具体执行时要鼓励和资助广大普通科研工作者的工作,切忌把国家的资助锁定在几个人或几个人的团队里,否则将非常不利于国家整体科研的良性发展。”
李晨相信改革后有利于申请人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更加清晰地作出选择。在他看来,改革后每个板块之间有明显的边界,板块内部的知识体系比较一致,鼓励学科内部的交叉,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有可能产生新思路、新想法。同时,他也期待改革后建立更加详细的分类评审机制,让负责任、有信誉、有能力的专家对申请书提出有价值的意见,为提升科研水平一起努力。
事实上,评审方面的问题确实受到了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重点关注。李静海介绍,在2020年,深化改革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效。11.68万项(约占总数的42%)的项目申请纳入分类评审试点范围,在8个科学部的10个学科试点实施“负责任、讲信誉、计贡献”的评审机制,申请人对评审意见的评价满意率达87.3%。同时,李静海强调,2021年将继续扩大基于4类科学问题属性的分类评审试点范围,稳妥推进“负责任、讲信誉、计贡献”评审机制改革,继续实施原创探索计划,推进人才资助体系升级,实施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世界科学前沿的科学问题凝练机制和重大类型项目立项机制,加强科学问题凝练和重点领域前瞻部署。
李静海表示,2021年要以深化科学基金系统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夯实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努力为“十四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应被采访对象要求,李晨、王霞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