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03月3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你好,中国”“再见,英国”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朱彩云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3月31日   03 版)
制图:李晗

    2019年10月1日,北京,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一国两制”方阵彩车在行进中。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2010年11月,深圳市,纪念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的大型展览。展区里再现历史场景:1984年12月邓小平(左)在北京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视觉中国供图

    1997年7月1日前的那几天,香港一直下着雨。

    770多家传媒机构的6500多名记者在雨中开始了被称为“世纪新闻大战”的香港回归报道。后来世界各地的人得以从电视、收音机、报纸中获知那几天发生的事:

    在雨中,接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156年前,部分英国殖民者便是从这里登陆香港。人们望着“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在雨中,香港居民欢迎接管防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进入香港。在被英国人命名为“占领街”的香港上环水坑口街,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在一座高楼上飘扬。在维多利亚公园巨大的足球场上,海陆丰同乡会的一位工作人员举起双手说:“香港回家了。”很多在那天出生的孩子的名字里都带有一个“港”字,还有很多人被取名“回归”“香回”“迎香”……

    时任中国外交部部长的钱其琛后来回忆那一天时说:“主权交接仪式的一整天都在下雨,但是我相信普天下所有中国人都会觉得,这是为中国人洗刷耻辱的一场雨。”

    当年11岁的初中生、如今的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孔永乐对当时电视和电台经常放的那首《明天会更好》印象深刻——这首歌旋律动人,歌声悦耳,歌里反复唱着“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

    ---------------

    回归前

    回归前的香港是忙碌的。当时是新华社香港分社记者的徐兴堂回想1997年6月,“天天都有重大事情在进行,天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庆祝回归活动”。

    那段时间,香港各大报纸、电视台均通知采访部门的员工,在回归期间不能休假,不少机构还聘用临时工,以完成骤增的工作量。香港本地一些报馆还投资近百万元,购买高价的专业数码相机及手提电脑等器材,务求将历史性图片立刻传回报馆。当时的柯达(远东)有限公司发言人还向媒体透露,那年5月,数码相机销量较去年同期激增5倍。

    一位香港大学的学生说,在那个夏日,他专门打了份暑假工,为采访香港回归的内地摄影记者冲洗胶卷。他的目的,是要利用这个机会学习普通话。

    回归给了香港人额外5天的公共假期,但很多香港人没有停下匆忙的脚步。20多年前的香港,发生了太多靠勤奋、拼搏成功的故事,这个拥有600多万人口的小岛已成为一个自由港和全球金融中心。

    参与回归报道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港记者张惠玲这样描述当时香港人的共同生活愿望:拼命赚钱,尽情享受。她对许多六七十岁的小巴士司机印象深刻,“他们一个个把车开得飞快,一个人收费开车,动作利索,完全没有把自己当成老人”。她在回忆文章里这样回答那个疑问,“香港人走路为什么这么快呢?很简单,时间就是金钱”。

    对世界许多国家而言,昔日生意场上的伙伴香港,彼时正因回归中国备受关注。而在一河之隔的祖国大陆,各地都在为漂泊1个半世纪香港的归航,送来祝福。

    当时的报道称,中国各大城市商场,歌唱祖国、迎接香港回归内容的磁带、唱片销量明显上升,机关、学校、工厂都在排练《我的中国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歌曲合唱。

    在北京,60万盆鲜花“开遍”北京长安街等主要街道,1997盏红灯笼悬挂在长安街西侧的西单商业街。首都大酒店大堂里悬挂了10余个大红灯笼,其中4个分别写着“香”“港”“回”“归”。五星红旗和有紫荆花图案的香港区旗,成为当时畅销的纪念品。

    人们把对香港的美好祝愿都写在红色条幅上。当时北京二环路的10余座立交桥和数十座过街天桥上,到处是红色标语。在前门城楼边,一些拉游客观光的人力三轮车,顶棚也罩上了红布。

    在南京,各界群众在回归前1小时聚集在静海寺,撞响“警世钟”155下,寓意香港被迫离开祖国155年。撞钟的代表里有民族英雄林则徐、邓廷桢的后代。最后一下的撞击时间是1997年7月1日零时。

    香港也为回归准备着。香港电灯公司和中华电力公司与广东省电力供应部门一起,增加香港后备电力供应的容量。香港地铁在6月30日晚通宵服务,在回归前夜和回归当天,九龙巴士有7条主要干线巴士通宵服务,30条线路的巴士延时服务。

    解放军驻港部队的先头部队也在等待回归到来,他们将在6月30日21时开始进驻香港,准备7月1日零时接管防务。从1994年正式成立以来,驻港解放军1000多个日夜都在为进驻香港作准备。

    先头部队里一位来自湖北的江姓战士在6月29日接受采访时说,激动、紧张都过去了,现在的心情平静、沉着。明天进入香港后,他将驾车左行上路,“香港地图看了不知多少遍,但始终是平面的,进入香港地域,地图上的点和线才会变得立体起来。”

    交接

    万众瞩目的交接仪式如期在临海而立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五楼大会堂举行。而在交接前的半个多月,有人发现大会堂的屋顶漏雨,时任中央香港回归及庆祝活动筹备办公室联络组副组长赵秉欣在和同事查看屋顶后,及时找到总承包商,商量修复并加快施工进度。后来他回忆说:“香港人办事效率极高,在回归日之前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为了确定回归前后两天的天气,新华社香港分社查询了香港天文台过去12年每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天气资料,发现都有下雨的记录。回归庆典筹委会以此提出意见,建议香港交接仪式和特区成立庆典都在室内举行。但英方为“庄严、体面撤退”,在多次讨论后才接受中方意见,但仍在室外举办两场告别仪式。

    6月30日那一天,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还有5个小时,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我们对港人的能力和韧力有无比信心……”在当天的日记中,查尔斯王子写下了自己首次雨中发表演说的感受,“事实上,没有人听到我说了些什么,因为大雨打在雨伞上的声音太吵了”。

    一同出席英方告别仪式的特别行政区行政会议召集人钟士元目睹了宾客们的窘态。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大雨下个不停,宾客表现得特别狼狈。怡和洋行的大班亨利·凯瑟克就因天雨路滑,跌落渠边,跌断了脚骨。很多宾客衣履尽湿,中途离场赶回去更换衣服,令告别仪式失色不少。”

    宾客们匆忙赶赴的交接仪式在这一天23时42分正式开始。会堂里有人穿着中国传统服装——米色长衫,有女士穿着旗袍。在场的4400多人将在不久后见证香港回归这一历史瞬间。

    后来有人分析,在不到30分钟的交接过程中,共有25道程序要完成,这相当于每一个程序都要在1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完成。

    很多交接之夜的细节让人们印象深刻并津津乐道:在查尔斯王子发言超时、英国国歌又提前结束的情况下,中国国旗仍在7月1日零时零分零秒升起,分毫不差。因为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旗杆上装了带马达的小风扇,国旗和区旗得以在室内顺风飘扬,而英国国旗和旧香港旗的旗杆上没有安装相应的装置,旗飘不起来。

    事实上,直到6月下旬,很多仪式上的细节还在最后的讨论中。

    宣誓语言、宣誓人员和领导人入场时吹不吹小号均是争论焦点。赵秉欣回忆,回归前,6月29日,时任国务院秘书长的罗干打电话给当时的筹委会办公室主任李树文说:“中央同意吹小号,李鹏总理说,吹小号不是英国的专利,克林顿总统的就职典礼就吹小号。”

    很多回归的瞬间也被人反复回味与解释。北京时间7月1日零时整,守边、布边、巡逻、警戒、值勤的全体香港警员,一瞬间全部换上了特区紫荆花警徽。在香港添马舰军营区,中方卫队长谭善爱中校对英方卫队长说:“我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接管军营,你们可以下岗了,我们上岗。祝你们一路平安。”两个卫队长在前几天就商定,能否听懂对方说的话并不重要。因为语言不通,两人约定说完最后一句话时音调提高一点,知会对方。

    当时徐兴堂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7楼,等待采访特区成立仪式。当电视幕墙里两国国旗一降一升时,徐兴堂和同行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一旁的几位香港记者亲热地向他打招呼,说:“我们是一家人了。”他随后就注意到在门口站岗的警察已经摘下带有皇冠标志的警徽,换上了特区紫荆花警徽。这成为整个采访过程中最让他激动的一刻。“历史就这样走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徐兴堂后来在回忆文章里写道:“尽管我所在的位置与现场隔着两层楼,但我分明感觉到了那种令人热血沸腾的场面。”

    “‘倒计时’重要,但‘正计时’更重要”

    毫无疑问,交接之夜过后,香港进入了历史新纪元。一位香港人兴奋地说:“当年香港是用枪炮开始的,今天的香港是用礼花礼炮开始的。”

    据当时媒体报道,回归烟花汇演对着维多利亚港海面进行,在20分钟内共发放烟花近两万枚,皆为中、英烟花厂商的杰作,亦是香港首次同时放中、英烟花。

    有关各类回归活动的画面开始在电视上播放。在香港邮政总局门前,人们排起长队,争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的纪念邮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首日封。

    在香港回归、特区成立的第一天,张惠玲和同事分几路出门采访,发现回归改变了很多,又好像一切如常,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香港保持着原有的生活方式。湾仔的茶楼一早便有很多人饮早茶,唯一不同的是人们早上多买了几份报纸。关于回归,很多报刊都出了特刊和号外。张惠玲的同事采访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在香港中环的广场上,徐兴堂看到人们在新建的回归纪念亭前拍照留念,把镜头对向立法局大楼上首次升起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一对在此拍照的年轻恋人穿着别致的T恤衫,身前的五星红旗上写着“你好,中国!”身后则是“再见,英国!”

    7月1日一整天,人们拿着香港地铁公司发行的价值25元的回归纪念车票,可在一天内不受次数距离限制,随便乘车。

    张惠玲在报道里写下跑马场的情况,设在跑马地的马会总部大楼原标有英皇标志的赛马会会徽除去了“英皇御准”四个大字。“1997年后,香港的马照跑,只是没有殖民色彩了”。

    而港股在回归后则给出了积极的回应。1997年7月3日的报道显示,在特区成立后的首个交易日,港股正如业内人士所料开红盘。在经过5天的公众假期后,恒生指数以15345点的历史高位开盘,金融股表现良好,股指全日升445点。

    香港最大银行,汇丰银行副总经理、中国区行政总裁王浵世也在当天接受采访时说,今天是“格外繁忙的一天”,他接到的电话里,大多是商谈与在中国发展业务有关。他认为这是个很好的兆头。

    当时入职4年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赴港记者史靖洪,也在前后20天的采访中发现,尽管香港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生活节奏,但香港人的心态已有了细微的变化。越多越多的香港人开始接受普通话,并学习普通话,而在几年前,讲普通话的人会受到白眼。

    她看到企业家李秀恒在自己的名片后写道:“‘倒计时’重要,但‘正计时’更重要,让我们为政权回归后香港的更加繁荣安定而努力。”一位该公司的雇员刘先生笑着说,原来在香港,有面子的事情都是外国人的,中国人就是挣点钱。现在香港回归了,中国人也应该有面子了。

    回归时刚上大学的梁浩宏当时一心希望尽力完成学业。2000年,他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制造工程系,但所读的专业决定了他必须回内地工作。他在接受访问时说,因为香港已没有这些行业。“在工厂里,我意识到自己与朋友都需要认识内地的情况。”

    对老歌《明天会更好》印象深刻的孔永乐,长大后走进不同高等院校学习或工作,开始关注香港大学生的“明天”。香港回归20多年后,这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这样描述自己对于香港回归的最大感受:“以往是依赖英国人为我们作决定,现在我们必须依靠自己,决定用什么方式才有利于下一代。”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朱彩云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3月31日 03 版

“你好,中国”“再见,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