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赤卫队》《白毛女》《红珊瑚》……这些创作于六七十年前的红色经典歌剧,最近成了上海音乐学院老中青几代师生反复排练、打磨的作品。为了让年轻师生学好党史、为建党百年献礼,上海音乐学院今年推出一系列红色创演节目,将音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打造“音乐思政”育人模式。
4月10日,由上海音乐学院民族歌剧系精心策划的《经典撷英》民族歌剧选曲音乐会在上音歌剧院首演。《洪湖水,浪打浪》《十里风雪》《珊瑚颂》等十余首红色经典歌曲以崭新面貌与观众见面。为求准确体现歌曲内涵、达到声与情的完美融合,师生们在排练时都抱以极高热情。
党龄65年、今年87岁高龄的男高音歌唱家、声乐歌剧系教授常留柱受邀参与音乐会的声乐指导和演出。常留柱告诉记者,他被系里对这次音乐会的重视程度感动了。在打磨声乐技巧和感情表达的时候,师生自我要求严格,并互相提意见。“比如我给扮演杨白劳的老师提意见,唱《十里风雪》时不必一直很激动、很有劲儿,因为杨白劳那时年纪大了,而且又冻又饿,开头应该是有气无力的,要表现出苍老的形象。”
常留柱年轻时曾扎根西藏工作20年,是著名歌曲《北京的金山上》的收集者和首唱者。他向藏族人民学习民歌唱法,并通过自己的创作和演唱将藏族人民对党和解放军的感情传递给大众。1980年回到上海音乐学院任教后,他培养了肉孜·阿木提、赵勇、旦增等年轻一辈优秀歌唱家。
这次的音乐会上,他带领全体老师演唱《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说:“革命朝气和革命精神,对各个年龄段的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党栽培了我,给我许多荣誉,我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为党的教育事业多作一些贡献。”
声乐歌剧系主任、教授方琼在音乐会中演唱歌剧《红珊瑚》中的唱段《珊瑚颂》,通过渔家女珊妹的歌声,道出曾被欺压的劳苦大众期盼解放的心情。方琼介绍说,在日常教学中,演唱艺术教学往往和党史学习教育密切结合。比如,年轻老师带着学生排练歌剧《江姐》中的《绣红旗》唱段时,在演唱者没有好好读过《红岩》之前,表演往往流于表面。
这时,方琼会给学生讲述那段历史。“我们会告诉孩子们,一定要穿越到渣滓洞那种残酷的环境里。江姐他们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虽然身陷囹圄,看不到革命成功的情景,却仍然对共产主义充满信仰,对共产党充满深情。”方琼说,学生们在理解了歌曲所传达的“红旗来之不易”的思想感情后,演唱时会自然地把脸贴着红旗,或将红旗捧在胸前,进入感同身受的表演状态。
近期,声乐歌剧系师生还加紧复排了新时代版《长征组歌》。要在短时间内把这组专业性极强、气势磅礴的歌曲演唱好,对年轻的大学生来说实为不易。为了尽量完美地演绎这组歌曲,全系老师利用业余时间参与辅导,系里还请来《长征组歌》词作者、开国上将肖华之女肖霞指导。
方琼说,排练《长征组歌》的过程就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现在和平年代的年轻人可能无法感受到长征的艰难,但其实很多参与长征的战士比我们学生年纪还小。在学习了这段历史之后,学生们能够心怀信仰,觉得唱好歌曲不是什么大的困难,我们完全能够战胜它。”
2017级民族声乐专业学生李临子参加这次音乐会中《洪湖水浪打浪》的合唱。她说,这首歌选自歌剧《洪湖赤卫队》,歌剧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韩英带领洪湖赤卫队与敌人展开艰苦斗争,保卫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的故事。《洪湖水浪打浪》表现洪湖边人民日常生活劳动的场景,以及洪湖人民深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对“天堂般”生活的珍惜、对党领导的支持和感恩之情。
李临子说,作为一名来自湖北的学生,她从小就从奶奶口中听过这首歌,也常常在湖边玩耍,很能体会歌曲中渔帆点点、轻舟荡漾、稻谷飘香、野鸭成群、安乐祥和的乡土生活情景。她说:“这次排练和演出,让我更加深刻地明白了共产党对人民作出的伟大贡献,正是因为有了党的正确领导,和我们一起艰苦斗争,才可以拥有今日富足美好的生活。《洪湖水浪打浪》承载了我们家乡老一辈人的艰难岁月和美好记忆,能够借此机会学习经典,传承对党的情怀,我感到非常荣幸,特别希望我们的表演能打动更多的人。”
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党总支副书记刘旺表示,对现在的年轻学生来说,红色精神是不能忘记的。虽然时代、领域不同,但是责任和使命感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特色,用歌声传承红色文化,重温历史记忆,把握时代脉搏,不忘初心使命,讲好中国故事,厚植爱国情怀。”作为学校首批课程思政整体试点系,声乐歌剧系将课程思政覆盖了所有专业课程,并体现在教学管理评价考核中。
据介绍,今年上海音乐学院将推出七大创演项目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包括歌剧《康定情歌》、歌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交响合唱组曲《龙华魂》、交响组曲《龙华英烈颂》、音乐剧《忠诚》5部大型原创作品,以及歌剧电影《贺绿汀》和新时代版《长征组歌》经典复排巡演。这些项目不但是学校里“行走的思政课堂”,也将充分利用新媒体、短视频等形式,到革命老区、国家重大工程、改革开放前沿等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惠及全社会。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