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第六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到来了。如今,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国家安全教育也已经成为不少学校正在开展的教学任务。那么,学校应当如何开展国家安全教育,高校应当如何培养一批国家安全人才呢?
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到来前夕,不少院士、专家对此进行了讨论。
近年来,国家一直推进安全教育建设。2018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推动国家安全学科建设,并明确规定设立“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进行国家安全学专业教育。2020年年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通知,批准设立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并纳入新设立的交叉学科门类。
在4月14日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成立暨国家安全全民教育与学科建设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其励认为,国家安全的目的就是在任何情况下确保国家能够有序地安全发展,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实现共同富裕。“在实现国家总体安全观和繁荣富强方面,广大人民群众既是受益的主体,也是参与的坚实力量,国家安全,匹夫有责。”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邓建军看来,国家安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全民中共同树立“有国才有家、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
“国家安全的学科教育,要从总体的国家安全观开始做起。除了国防安全,我们的经济安全、科技安全一样也是非常重要的。应让全体国民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我们每一个国民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一分子,我们都有使命和责任,在不同的国家安全领域做出贡献。”邓建军说。
在成为一级学科后,“国家安全学”应如何开展学科教育?
在4月13日上午清华大学召开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强调了新时期推进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落实和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
洪大用指出,要充分认识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紧迫性,深刻把握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特殊性,认真研究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操作性,并在学科建设中注重思想先行、特色先行、队伍先行、研究先行,优先培养高层次人才。
那么,高校应当如何培养高层次的国家安全人才呢?
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与综合减灾司司长陈胜表示,“如今,各类风险是相互交织、叠加的,国内国际也会存在着诸多的变化,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
因此,陈胜认为,应当培养胸怀天下、文理兼修的高层次国家安全人才。“针对应急管理和国家安全,我觉得更迫切的是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战型人才,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创新性人才,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副主任、原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表示,高校应瞄准国家和社会的重大稀缺,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此外,学校在培养人才上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做到对党忠诚、竭诚为民。国家安全和应急管理工作是个综合性、实战性非常强的学科,应当坚持让学生更好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各个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让他们真正地成为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
高校还能够在推进国家安全建设上发挥哪些功能呢?
4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和国际关系学院联合举行“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论”高端研讨会。与会专家表示,高校要发挥理论优势与宏观决策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实现咨政育人、协同创新的重要功能。
另外,黄其励认为,高校应为国家安全建设带来五个支撑。“一是支撑国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二是支撑国家应对重大国际形势变化,三是支撑国家抗御重大自然灾害,四是支撑国家防控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五是支撑参与全球治理和国家其他紧急安全任务和要求”。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认为,高校一方面要站在国家安全的高度立足国内、放眼世界,以全局性的战略高度指导工作开展,站在国家应急管理的角度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任务落实落细落地,切实起到维护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安全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着眼于未来的安全,维护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安全”,努力构建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核心思想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