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距离湖北襄阳市保康县城66公里的黄堡镇韩家湾村,460平方米土特产加工厂正式揭牌。菜籽油、豆角、土豆片、笋干、香菇等无公害农产品从这个平均海拔850米的高山半高山生态村运出,源源不断地运往沿海城市。
早在2018年,厂房就已盖好,但由于无人投资,项目停滞了两年。
解决这个难题的是村民眼中的“小娃子”女村支书——33岁的姜敏。
姜敏老家在黄堡镇上,中专毕业后到深圳当文员,2010年嫁到韩家湾村。2014年,韩家湾村村委会换届缺个会计,村委会看中了姜敏,给她打了3次电话询问意向,又趁她回家休假时上门做思想动员。为了照顾一家老小,姜敏选择回到家乡。
最初上任时,这个身材娇小的姑娘在公共场合说话都脸红。她接手的第一个任务是负责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保康县重点贫困村,韩家湾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5户346人,但耕地面积仅有1359.19亩。村民有的住着危房,有的住在交通不便的山坳中,房屋破旧,没有自来水。姜敏走泥路、访农户、测土地、爬房顶,四处奔走协调。
一位70多岁的老人不满意分配的集中居住点,对姜敏大发脾气。“他再怎么骂我,我都一边笑一边听他讲,等他情绪发泄完了再做工作。”如今,老人顺利搬迁,每次见到姜敏都主动打招呼。在她的努力下,村里已集中安置41户搬迁居民。
爱笑的姜敏满是活力,一有空就满村跑。她一来,大家都会凑过去,拉几条凳子、泡上茶叶,谁有什么需求,一聊就有思路。她在镇上读小学的女儿抱怨:“天天都看不见妈妈。”
“办事靠谱,一碗水端平。”村民眼中的姜敏从“小娃子”渐渐变成了主心骨。2018年9月,村“两委”换届选举,她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及村主任。
保康县种茶历史悠久,加上气候适宜,种植经验丰富,颇有名气。从中看到机会的姜敏争取到10万元的精准扶贫专项资金,用于改造老茶园。村里留守的老人、妇女都参与进来,每天工作7小时,收入100元,一天有三四十人来工作。
县里设有茶园管理办公室,给村民定期培训,还派技术员到种茶的各村指导。姜敏在田间地头奔波巡查,皮肤晒得发红,晚上洗澡的时候一沾水就疼。“我年轻,白天忙完了晚上睡一觉就没事了。”
但号召村民种植时,大家纷纷打了退堂鼓。不少村民认为,初次种植需要过了3年生长期才能见收益,“万一种茶叶失败了,就没饭吃了”。姜敏一家一家地敲门走访,鼓励家庭收入基本稳定在4000元的、没有外出打工的农户专门种植,并耐心地向他们宣传产业发展前景。村民们很快被带动起来。
2019年,湖北省启动“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从具有高中或同等学历的村干部、后备干部中遴选对象,委托高校脱产培养。当年9月,姜敏和保康县的53个年轻人一起去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乡村旅游经营与管理专业。
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生态旅游……经过半年学习,姜敏开阔了眼界,还把知识带回韩家湾村。在职院老师的启发下,她重视管理和销售,茶园的经营更合理了。
在姜敏包保的贫困户中,有一名叫张勇的年轻人因为盖新房、结婚生子、母亲生病欠账导致贫困。姜敏看他敢闯敢干且家住茶山上,就鼓励他承包老茶园,还联系县里的食品公司帮他线上线下一起卖。如今,老茶园一年能有6万元收入,韩家湾村的茶园面积增长到230亩,年产值60多万元,村里还斥资约20万元配备了机械化的炒茶制茶设备,“乡亲们再也不用翻山越岭到别的村去制茶了”。
贫困村的蝶变之路有了支点。
昔日,韩家湾村的农产品都由农户自发种植,种类杂、产量少、仅供自家食用。姜敏了解到食品公司一直在农村收干货,便想到韩家湾村闲置的厂房。经过洽谈,一举引入十几万元的投资建成加工厂,通过市场调研指导种植,在扶贫平台销售。
清理资产、争取政策、修通进山的道路、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建光伏电站……2018年人均纯收入刚过5000元的韩家湾村,2019年人均纯收入上升到7300元,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
脱贫奔小康需要领头雁。韩家湾村有19名党员,组织生活一度欠缺丰富性。姜敏不仅为党员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讲话精神,还邀请驻村工作单位、县委常委、县公安局局长来村里讲党课。疫情期间,党员们冲锋在前,积极值班站岗、消毒防护,配合村里发展产业,热情高涨。
团保康县委书记齐雪娇介绍说,全县像姜敏这样的85后村党支部书记有十几名,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敢想、敢干、充满活力和冲劲,“给乡村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和创新发展的路子”。
郑万高铁经过韩家湾村施工时留下两个渣场,姜敏计划将其改造成中药材、猕猴桃两个产业基地。她写好报告上交镇政府,准备今年“再干一个大工程”。在村里山路尽头有一个漂亮的溶洞,她有个梦想:要把路继续修上去,将溶洞开发出来,把韩家湾村建成以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种植为龙头、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度假产业同步推进的高山生态村。她记得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在课堂上说过一句话,“格局有多大,村子就能走多远。”
本报武汉4月18日电
孟令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