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张1开大的画纸几乎铺满了活动教室的地面,画纸旁边已经准备好了画笔和色彩鲜艳的水粉颜料,一群孩子围坐在画纸四周,他们都只有三四岁大,每个孩子身边都伴有一位老师。这些孩子都患有孤独症,这一天,他们将在康复老师的引导下一起进行绘画创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看到,当康复老师把颜料倒在画纸上,并引导小朋友用笔大胆涂抹时,这些平时有着沟通障碍的小朋友似乎都很快理解了老师的意图,在画纸上刷出了大片色彩。虽然有的孩子动作有些笨拙,但是每个人都很投入,并且显得兴致勃勃。
艺术活动为孤独症儿童能力施展提供应用性场景
“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小朋友一样,也需要去公园玩,需要画画,做手工,这些都是小朋友生活中应该有的内容。相较来说,孤独症小朋友的生活很单调,他们不是在机构接受干预,就是在家里进行训练。画画这样的艺术活动能够充实孤独症儿童的生活,让他们的生活不至于陷入干预主义的框架里。我们希望孤独症小朋友的生活里不只有干预和治疗,希望他们也可以跟普通小朋友一样,有丰富的生活内容,可以去享受艺术创作,享受参与活动的乐趣。让他们的兴趣得到发展,人生体验得到丰富。”北大医疗脑健康督导专家、国际认证行为分析师程霞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
让艺术走进孤独症患者的生活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新潮流。长期以来,在西方许多心理治疗机构都能见到,用艺术手段辅助心理治疗的方式被西方心理学家称为“艺术治疗”。
艺术治疗的奠基人是美国精神病医生南姆伯格,作为弗洛伊德与荣格的追随者,她于1915年创立了沃尔登学校,将艺术融入心理治疗。20世纪50年代,艺术家伊迪丝·克雷默提出,艺术治疗是一种辅助性的心理治疗。在克雷默等人的推动下,艺术治疗在美国逐渐发展起来。1966年,美国成立了专门的艺术治疗组织——艺术治疗协会,艺术治疗作为一种心理疗法的地位得到承认。目前,艺术治疗法在欧美国家已经相当盛行,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与心理治疗领域。无论是对于孤独症患者、轻罪犯人、抑郁症患者,还是普通人,艺术都因其独有的疗愈功效而受到欢迎。
不过,由于缺乏循证依据,作为行为分析专家的程霞更倾向于将这种形式称为“艺术活动”,而不是“治疗”。“艺术活动为孤独症儿童的能力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程霞说,“孤独症儿童的生活如果很单调,他的能力就没有表现的机会。当我们带这些孩子去参与陶艺、绘画等艺术活动,让他们做一些手工,接触不同的材料,他们的能力就会有机会得到发展,艺术活动为他们的能力施展提供了一个应用性的场景。”
孤独症儿童参与集体性艺术活动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在活动中,他们拥有更多的社交机会,并且会有机会关注别人。“比如一个孤独症小朋友想要用蜡笔画画,他看到别人有一支红色的蜡笔,他很喜欢,于是他会想要去借这支蜡笔。同时,他还会关注别人拿这支蜡笔做什么,可能会借由对蜡笔的关注发展到对人的关注,这对于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能力非常重要。”程霞解释说。
程霞告诉记者,在进行集体性艺术活动之前,很多孤独症儿童的家长很担心自己孩子在社交空间里会表现得慌张,会哭闹或寻找家人。“但其实这些都没有发生。”程霞说,“在整个过程中,小朋友们都淡定,也很享受。此前很多家长会囿于‘孤独症’,不敢带小朋友去影院、游乐场等公共场所,怕孩子有扰乱行为,不好控制。经过集体绘画活动,家长增添了很多信心,知道有一些环境是适合孩子的,自己也可以带孩子去尝试。”
艺术活动为孤独症儿童提供更大程度的融合机会
由于孤独症小朋友的临床表现是有刻板行为,因而很多人认为这些小朋友的兴趣也是刻板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程霞进一步解释说,有很多孤独症小朋友有广泛的爱好,对很多事情会产生好奇心。
与影视作品里表现的“天才儿童”不同,大多数孤独症儿童都伴有认知能力发育落后的发展障碍,也没有特殊的才能,但是很多家长也会像对待普通孩子一样去培养孤独症孩子的兴趣爱好,弹钢琴,学游泳,骑自行车,打乒乓球、网球,就跟普通孩子一样去生活,这些孩子通过努力最终也能学会。“孤独症其实并不意味着没有学习能力,患有孤独症的儿童也不等于永远是低能力的小朋友。在家庭环境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下,孤独症儿童也可以跟普通小朋友一样生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完成自我发展。”程霞说。
程霞告诉记者,艺术活动的最终导向与干预训练一样,都是为了帮助孤独症儿童融入学校,回归学校。她说,孤独症儿童其实有一定能力去融入集体,但现在我国融合幼儿园数量有限,大多数幼儿园都缺乏特教老师为孤独症儿童提供支持。在干预机构组织一些譬如小型电影院、小型亲子游乐会、儿童节嘉年华、艺术创作这样的活动,可以给小朋友提供更大程度的融合机会。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