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04月27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从濒临消亡的边缘拽回江西篁岭村

乡村旅游火了百年古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卓琼 胡宁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4月27日   01 版)

    从江西景德镇东收费站出发,沿着景婺黄高速向东行车1个多小时,就到了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2006年景婺黄高速建成通车,高速公路吸引来的车流和人流,给篁岭景区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篁岭村藏于婺源东部黄山余脉之中,海拔500多米,数百栋徽派古民居依山势错落排列在百米落差的坡面上。一条近300米的“天街”穿村而过,街旁密布茶坊、酒肆、书场、砚庄和篾铺。一批甲路油纸伞、婺源龙灯、龙尾歙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街里巷间制作、传授工艺绝活。

    40多年前,这座古村交通不便,地质灾害频发,一度陷入缺水缺电、人走屋空的窘境。十几年前,吴向阳从一张摄影作品中发现了深山中的篁岭古村。这位土生土长的婺源人当过兵、做过公务员,试图通过旅游开发的方式将这座“半空心村”从濒临消亡的边缘拽回来。

    以产权置换的方式进行全村整体搬迁,给篁岭开发提供了初步思路。吴向阳在山脚下建了篁岭新村,用新村换老村、新房换古宅的方式,把村民“迁下去”。这名景区负责人琢磨着,等到古村完成规划建设、风貌修缮,开始运营时,再有选择地把部分村民“请上来”。

    山居条件下,篁岭村民凿窗支匾晾晒农作物,无意间造就了极富特色的“晒秋”民俗。复原和发展“晒秋”民俗,建设系列“晒秋产品”成了篁岭发展乡村旅游的最大卖点。

    “2014年篁岭景区试运营,开门迎客仅一年时间,游客数量增长了50余万人次,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打造‘晒秋IP’。”篁岭景区总经理张宁介绍,运营几年后,篁岭“晒秋”打破季节性制约,不限于秋季,春晒山珍、夏晒果蔬、秋晒粮食、冬晒熏腊,四季延绵有序、精彩不断。

    “晒秋”成了村民江春花谋生的方式。靠每日在屋顶晾晒果蔬、腊肉,这名61岁的妇女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如今,国庆节“晒国旗”、建党节“晒党旗”,定制化“晒秋”的流行让江春花在常态化“晒秋”外,多了一份绩效奖励。

    在外兜兜转转30多年,2017年,53岁的村民曹任来回到曾经逃离的篁岭古村。那时,篁岭发展乡村旅游已有8年光景,景区的游客量第一次突破百万人次。

    回村两年后,曹任来从山腰的旧村搬到山脚的新村,盖了新房,还被聘为篁岭景区农业拓展部工作人员,在景区干着务农老本行。他是40多人的“包工头”,负责管理油菜和花卉种植工作,一个月有2700元工资。在油菜花开的季节和国庆假期等旅游高峰期,女儿会回来开临时农家乐。

    超过八成的篁岭村民拥有自己的餐馆和民宿。“油菜花开的季节,招工要去40公里外的地方,甚至是外省。”已成为景区管理者的村民曹钳松最大的感受是,来景区务工的村民越来越少,招工难度越来越大。

    “乡村旅游带来的直接变化是,越来越多的村民从打工者变成了生意人,即便不做生意,把房子租出去,每年也有十几万元的收入。”曹钳松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卓琼 胡宁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4月27日 01 版

共青团党史学习教育传承弘扬红色精神
“青年大学习”:一切为了新中国 一切为了人民
情满“四点半课堂”
乡村旅游火了百年古村
初心不改 云速飞翔
浙江:“为群众办实事”推动政府职能变革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