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珂与象牙雕刻的缘分已经持续了57年。
新中国成立那年的3月,李春珂在北京出生。1964年,初中毕业的李春珂因为身体原因错过了考高中。正巧,那一年北京象牙雕刻厂招收首批学徒工,自小热爱画画和手工的李春珂便进入雕刻厂当学徒。由于李春珂当时年龄太小,厂里人事科的科长就去找厂长商量他的去留。厂长见到李春珂第一句话就问:喜欢干这个吗?他马上答道:喜欢!厂长说:喜欢那就留下吧。
由于象牙材质十分珍贵,象牙雕刻艺术自古以来便与皇家密不可分,并被视为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家珍品。“燕京八绝”之一的象牙雕刻更是被誉为京城传统工艺美术的“四大名旦”之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汇收入的很大一部分都来源于工艺美术制品的出口,北京象牙雕刻厂在政府扶持下成立,并成为国家的创汇大户。那时,出口一件17.5厘米的仕女牙雕摆件,换得的收入相当于国家出口24辆“永久”或“飞鸽”牌自行车。既可以做喜欢的事情,又能够为国家创汇、争光,15岁的李春珂这样想着便干劲十足。
然而学习技艺是辛苦的。北京象牙雕刻厂那时采用的是“六二制”培训法。即每天6个小时做工,两个小时绘画。“刚开始上手做工时,学徒都先学习做工具,磨凿子、磨锉刀,两周之后开始熟悉象牙料,做一些象形的小物件。学徒期是3年。”李春珂回忆说。学徒期间,李春珂就住在厂里,白天工作完,他依然不下班,晚上留下继续做,他说那时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李春珂所在的工作车间是“人物车间”,以雕刻仕女等人物形象作品为主。为了拓展雕刻的内容样式,1968年,19岁的李春珂拜素有“花杨”之称的京城牙雕前辈杨士俊为师,学习花鸟雕刻。这一学便又是3年。凭借着超乎常人的用功刻苦和领悟力,学成回厂的李春珂成了厂里最年轻的师父,22岁的他带起了徒弟。
1976年,李春珂被推荐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那真是如饥似渴地学,特别投入。每天早上7点爬起来,一直到夜里一两点,天天如此。”李春珂回忆说。1978年,由于擅长人物雕刻,李春珂又拜孙森为师学习雕刻,并在孙森的带领下,制作了大型牙雕组件《八十七神仙图》《唐王游月宫》,此外,还独立创作了《麻姑献寿》《嫦娥奔月》《化蝶》等牙雕作品。
1983年,李春珂再一次获得了进修机会,而这一次进修对他日后的创作理念产生了巨大影响。那一年,李春珂与全国30余位青年骨干共同进入西北大学汉唐艺术学习班进修,为期6个月。“当时,西安的各大博物馆都对我们开放,我们想看什么藏品,仓库管理人员就摆出什么藏品。我亲手触摸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然后细细琢磨,感受它们的韵味。”李春珂说,那一次的学习和参观,让他充分感受到了“技术”和“艺术”的区别。
学习结束后,李春珂开始尝试在自己的创作上寻求新突破,既不能完全照搬古人的创作风格,又不能一味地迎合现代潮流,而是要在简洁中寻求现代的审美。李春珂说这着实令他苦恼了一阵子。“那时候,领导、同事和朋友都不能理解我的这种转变,都说我‘活儿越做越少了’‘退步了’,但我认准的道路就绝不回头,因为就作品而言,过分张扬的往往艺术性弱;一味迎合市场发展的作品只能是商品,永远成不了艺术品。象牙雕刻这门宫廷艺术,自古已有,无论怎么变,都不应忘记其文化本源,我认为只有保持艺术的尊严,才能保持艺术的魅力。”
1989年,李春珂用牛骨雕刻了一幅《韩熙载夜宴图》。李春珂记得很清楚,那件作品上午刚做完,下午就被收藏家买走了。李春珂为此十分欣喜,并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将这幅传世名画用深浮雕的技法移植到一整只象牙上。于是,李春珂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与创作理念付诸实践,潜心研究、用心雕琢,最终于2002年将《韩熙载夜宴图》以牙雕形式呈现在了世人面前。次年,时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在牙雕厂指着这件作品说:“这是一件艺术品”。
这份珍贵的肯定给予了李春珂莫大的鼓舞,走了多年的孤独探索之路后,他终于看到了光明。“这也坚定了我对古典气韵的传承之心,证明了我走的路是对的。尽管这条道路上形单影只,乏人喝彩。”
对象牙雕刻痴迷的令李春珂,把这门古老的艺术当做自己为之奉献终生的事业,而谈到牙雕的艺术价值,李春珂更是如数家珍。在他看来,牙雕艺术蕴含着三种美:首先是材质之美,一件优秀的作品一定可以通过细节的变化展现出原材料质地的美感;第二是内涵之美,中国传统文化为工艺美术提供了各类题材,通过牙雕这种艺术形式,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美好与神韵;最后是刀法之美,刀法即手艺,而手艺又和创作者的内心感悟与艺术修养紧密联系。李春珂说,想学牙雕,除了要有扎实的美术功底,还要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假如要雕刻李白,就要去品读他的作品,去了解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因为不能仅仅把他的表皮做出来,还要把他的内在做出来,把他那种文人的傲骨做出来。再比如,如果要做‘金陵十二钗’,就一定要去研读《红楼梦》,这样才能感受、想象出每一个人物形象的特点。所以,做牙雕要有技术,也要有文化。这几十年来,我一直在继承、探索中国传统艺术,同时也在不断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李春珂坚信,只有“眼高”才能“手高”。其中的“眼”指的是眼力和眼界,这包括了对传统文化的掌握与对艺术的理解。“经过这数十年的创作实践,我深深体会到,不仅要学习、传承师父的技艺,更要去学习古人的艺术绝学。中国传统造型艺术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资源宝库,因此,我尽量做到亦工亦文,把工夫多下到工艺之外,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使自己的每一件牙雕作品都能生动地传达出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意趣,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含蓄魅力。”李春珂说。
2012年,李春珂被原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象牙雕刻的代表性传承人,而这一身份也让李春珂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同中国很多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象牙雕刻也面临着传承人较少、学习者学成后改行等困境,但李春珂坦言,最令他感到忧虑的还是人们对于象牙雕刻的误解。“很多人认为牙雕所使用的象牙都是通过盗猎得来的,这是个巨大的误解。我从15岁进入北京象牙雕刻厂开始,使用的每一根象牙,都是来自自然死亡的大象,都是由联合国给予批准,由国家采购的,全部配有大象的死亡证明,每一根象牙都有备案。我们使用的一直都是合法的原材料。根据目前世界上的大象总数以及每年自然死亡的数量来计算,对于牙雕来说,合法采用象牙,也是用不完的。”
目前,国内商业性加工销售象牙及制品活动已然停止,但李春珂却没有任何想要放弃牙雕的想法。“老祖宗留下来的这门技艺不能没了。”这句话,李春珂在采访过程中一共说了5遍。如今,李春珂依然用猛犸象牙继续着创作,他每天一边琢磨着新的作品,一边将毕生积攒下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和学生。他说,虽然现在牙雕没有了商业化,但学会了这门手艺再去做其他的雕刻技艺也一样可以胜任。“最重要的是手艺不要丢了,比如猛犸象牙就是一种替代材料,其他的还可以做木雕、玉雕、漆雕等。我也相信,在政府的关注和支持下,象牙雕刻一定会有充满希望的传承前景。”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