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许多波折,才发现原来自己是被偷偷爱着的。
——————————
东野圭吾小说改编的《祈祷落幕时》里,加贺恭一郎10岁时母亲离家出走,他一直因此责怪父亲,认为他没有尽到家庭责任才让母亲走投无路。多年后他收到母亲死亡的讯息后,一直想要知道母亲过的是怎样的生活,生前有没有快乐过。后来,通过一系列案件的联系,他最终揭开谜底,原来母亲当年得了严重抑郁症,有天夜里发现自己竟拿着刀不知要做什么,因为担心这样的自己会伤害儿子,才选择离家出走,在外的日子也一直默默关注着他的成长。而父亲也是爱着他的,即使临终前,也默念着自己可以在天上注视着儿子。得知这些后,加贺恭一郎感到释然——被爱着是会给人力量的。
很多影视剧的主题是关于寻找爱的,经过许多的波折,才发现被遮蔽的爱,原来自己是被偷偷爱着的,只是爱的方式或许不是自己想的那样。
赵梅如教授在《打开爱的生命盒子》一书中说,如果将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粗略分成三个不同代际的表达,那么祖父母辈是“自我牺牲的爱”,父母辈是“‘我是为你好’的爱”,而到了最近一辈则是“‘别管我,不要为我费心’的爱”。我们需要的被爱和表达爱的方式,常常错位。
每个人都在不自觉地“讨爱”,各有各的方式,婴儿大叫是在讨爱,小孩说坏话是在讨爱,父亲责怪也是在讨爱……只是大家不一定能意识到。讨爱有不同的机运。有时有爱的回应,感觉自己值得被爱,就有讨爱满足点;得不到回应,就会感觉自己不值得被爱,甚至连自己都不爱自己,就产生了讨爱凝滞点。
在讨爱过程中,如果不小心有了讨爱凝滞点,千万别忽略它的存在,因为它会随着岁月与经历的累积,变成讨好、勒索、绑架,不知道哪一天会被引爆。
有位丈夫不停地叮嘱妻子要帮孩子做好牙齿清洁,而当孩子出现了蛀牙,他会说“牙齿是妈妈的责任”,这句话变成对妻子的折磨,她认为这是在说自己没有尽到好妈妈的责任,不值得被先生和孩子爱。直到有一天,妻子忽然理解了这句话里的妈妈,说的不是自己,而是她丈夫的妈妈,也就是她的婆婆。婆婆为了给惹祸的小叔一笔钱,要丈夫拿钱出来,并且对他说:“你初中时牙齿就不好,当时家里穷,没钱治,到你读大学,家里还是没钱,但也想尽办法挪钱出来让你装假牙。我花这么一大笔钱给你治牙,你现在却不知感恩。”这次,丈夫很小声地说了句“牙齿是妈妈的责任”。婆婆每次要钱,都要提当年治牙的事,而丈夫内心一直为自己辩解:如果不是妈妈不负起责任,没有提醒他清洁牙齿,他就不需要装假牙。这个讨爱凝滞点,也是深埋在心里的情绪地雷,并投射到了妻子身上,让她白白受罪。
电视剧《想见你》中,陈韵如回家发现妈妈和弟弟都不在家,第一反应是,他们离开了,不要自己了。这种低价值感让她沮丧,一直以来她都觉得自己是不被爱的。因为全家都不擅长表达,她被不安全感和自卑感包裹着,看不到妈妈和弟弟对她的在意。当看懂自己的讨爱凝滞点,明白“不值得被爱”是自己贴上去的标签,就能把爱找出来,从而治愈自己。
《打开爱的生命盒子》中介绍了一些具体的做法,比如“讨爱转量帖”:第一步是把爱找出来;第二步是先看看自己贴了怎样的标签;第三步是再换个有爱的标签,演练并表达爱。
发现爱和表达爱,都需要不断练习。
《打开爱的生命盒子——从讨爱到情感治愈》
作者: 赵梅如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青豆书坊
闫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