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05月1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福建长汀:水土治理带来生态蝶变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陈强 见习记者 田宏炜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5月19日   08 版)

    扫一扫 看视频

    龙岩长汀县,地处福建省西部、武夷山脉南麓,是中国革命圣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汀是中央苏区的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红色小上海”。作为长征出发地之一,这里先后有2.6万人加入红军队伍。

    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一代代干部群众用“滴水穿石”的韧劲治理水土流失,无疑是对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的继承和赓续。

    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一些山上几乎寸草不生,稀松的土壤上面覆盖着红沙石,像一簇簇燃烧的火焰,被当地人称为“火焰山”。然而,历经30多年的综合治理,昔日的“火焰山”如今已变成瓜果飘香的“花果山”。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因此成为闽西这块红土地上绿色发展的生动样本。

    长汀水土治理能有今天的成效,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倡导与大力推动。在福建工作期间,他曾5次到长汀调研,对水土流失治理提出具体要求,并在2000年将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2011年以来,他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推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迈向攻坚决胜阶段。

    从“火焰山”到“花果山”

    4月27日,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科教馆内,来自厦门大学的外籍教师观看相关视频和图片资料后纷纷点赞,“长汀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投入人力、物力打持久战”“这些治理经验,展示了我们能够应对全球范围内的生态挑战”。

    59岁的河田镇伯湖村村民傅天炎对过去的水土流失状况印象深刻,在他儿时的记忆里,“远望去,山坡像小孩子的屁股,光溜溜的,太阳一出来,感觉上面有火苗在燃烧”。

    河田镇游坊村村民李应哩回忆当年恶劣的生态环境时说,“一旦下雨,就会有水沿着沟壑流到农户的田里。为了防止水被其他人家半路截走,人们就会到地里去‘守水’。”

    据1985年遥感调查,长汀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全县面积的31.5%。

    治理水土流失从恢复植被开始,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去跑。“上一趟山至少负重50斤,大家自带干粮,扛着锄头、种子、肥料上去,晚上才下山。”20世纪90年代加入护林员队伍的傅天炎回忆说。

    在治理水土流失过程中,长汀县围绕零星分散、土壤贫瘠、劣质林等重难点问题“对症下药”。“对树种结构单一、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的林地,进行树种结构调整、补植修复和阔叶化造林。在果园顶部、山脚、山腰,种恢复性植被。2010年至今,我们又种下木荷树、枫香树等树木,树的落叶能改良土壤结构。”长汀县水土保持事业局局长岳辉介绍说,1999年长汀水土流失率为23.82%,到2020年已降至6.78%,低于福建省平均水平。

    筚路蓝缕的接力和坚守

    这些年,长汀全县18个乡(镇)成立水保站,先后抽调400多名干部奔赴治理一线,政府持续给予政策支持。在田间地头,一代代干部、群众接力奉献,筑起牢固的治理防线,发展绿色产业,促进脱贫致富奔小康。

    30多年前,策武镇南坑村是长汀县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当地有“难坑”之称,村民过着“种田填饱肚、打柴换油盐”的苦日子。

    “要有思路才能有出路。”1997年,嫁到南坑村的沈腾香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她入户调查、外出学习,提出“山上种果树、庭院养鸡猪、能源用沼气”的治荒思路。

    那时,村民不信砂石裸露的荒山上能种果树。沈腾香就带头种下10多亩果树,又去荒无人烟的山上盖起猪场,还争取乡贤的支持,为村民购买苗木、种猪,提供技术服务和担保。后来,越来越多的农户学着她加入“猪-沼-果”的生态农业发展队伍。南坑村还引进企业,建起2300余亩的银杏生态园,带动全村农户种果树。仅银杏的年产值就达200多万元。

    如今的“难坑”已变成“富谷”,建成水景走廊、人行步道,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南坑村的巨变是长汀县生态治理的一个缩影。该县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大田经济、林下经济、花卉经济,现已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781家、家庭农场2422家。

    在长汀四都镇,32岁的林鑫荣和父亲林慕洪被乡亲们称为“绿色守护者”。2008年和2011年,父子俩相继返乡治理荒山,他们面对的是三村交界的1200亩王坑山场。那是典型的沙质土壤,极易板结。县里请来的专家建议,可以通过种耐寒、耐旱的油茶树改变生态。

    起初,林氏父子刚种下1000亩油茶树,枝芽就被兔子、老鼠咬断。他们又赶忙补种。后来,巡山、看护油茶林几乎占据了父子俩生活的全部。

    “油茶收益期比较长,种植8-15年才能进入稳产期。”林鑫荣告诉记者,此后他们又在半山腰建了20多栋猪舍,搭建沼气池,猪粪、沼液均可作油茶肥料。“我们现已种植3000亩油茶树,长势良好。这说明生态种养模式是可行的!”林鑫荣说。

    绿水青山成为青年筑梦“基石”

    水土治理带来的生态蝶变,吸引了在外发展的年轻人回乡创业。

    听闻家乡的环境变化,2017年已是高级工程师的曾宪富放弃了在北京的工作,回老家河田镇车田寨村发展林下经济。他查遍了药典,结合区域气候、环境特点,选择种植黄花远志。这是福建山区常用的珍贵药材,具有壮筋骨、祛湿解毒、抗衰老等功效。

    规划好482亩的种植目标,但面对农业这个陌生领域,曾宪富无从下手。他请乡亲们当“技术顾问”,跟着他们上山挖树坑、埋肥,晚上上网查询黄花远志的生长环境、雨水需求等资料。

    曾宪富自称现在是“半个农业专家”,他充分利用黄花远志的叶、花、根茎,用于加工花茶和药膳食材,并开发网络商城,将自家的汀州茶籽油、幸福好米等产品销往全国。

    眼下,他打算在山上补种阔叶树种,建成多彩森林景观带,在山下兴建休闲漫步道,在田间种上有机稻米,打造集康养旅居、观鸟垂钓、农耕体验为一体的生态农庄。

    在河田镇的福建新农人生态有限公司智能温控大棚内,葡萄、红心火龙果长势正旺。31岁的返乡创业青年赖斌介绍说,这里一年四季均有鲜品采摘,游客一年比一年多。

    2016年,从福建农林大学毕业的赖斌和两名同样学农的大学生相继返乡,3人抱团创业,引入水肥一体化机械、智慧农业系统,开启生态农业发展之路。目前,他们投资800万元建设的项目二期已经完成,正计划打造红色文化科普馆、民宿体验区、百亩花海等配套设施。眼下,河田镇一座现代化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已现雏形。

    谈及返乡创业的初心,赖斌说,虽然自己从小目睹的是家乡水土流失的惨状,但回乡时面对的已是一片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农业是我的梦想,好的环境是梦想完成的基石。长汀生态的改善,为返乡青年提供了无限空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陈强 见习记者 田宏炜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5月19日 08 版

致敬的热潮消散,怎样才能真正理解青年
前浪vs后浪:因为差异世界才如此丰富
对不起,我不喜欢“爹味”说教
竞争的压力下,可懂“后浪”的难
撕下标签,前浪与后浪是彼此榜样
福建长汀:水土治理带来生态蝶变
我国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