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05月24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浩瀚宇宙有颗“吴孟超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5月24日   03 版)

    5月22日13时02分,中科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此前,一颗编号为17606号的小行星,经国际组织审核批准,被永久命名为“吴孟超星”。吴孟超的离去,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无异于一颗明亮的星,陨落了。

    5月23日,吴孟超生前工作的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在医院三号楼广场为吴老设置了灵堂。灵堂内,横幅“沉痛悼念吴孟超院士”、挽联“一代宗师披肝沥胆力拓医学伟业 万众楷模培桃育李铸就精诚大医”庄严肃穆。冒雨前来吊唁的,既有白发苍苍的医学同仁,也有年轻的后辈,还有吴老曾经救治的病人及其家属。

    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一名医生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灵堂里将近一半的白花是从外地快递送过来的,从昨晚到今天中午,医院负责吴孟超追悼仪式的工作人员接到了至少上百个电话。

    吴孟超1922年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治病救人78载,九旬高龄依然坚守在门诊、手术室和病人的病床前。作为中国肝胆外科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几十年来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使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和诊治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

    在吴孟超的学生、后辈同行眼中,吴老既是一位爱党、爱国、爱军,对每位病人都认真负责的医学家,也是一位关怀后辈,亲切、温暖、富有童心的可爱老人。

    肝胆外科医生傅晓辉1999年硕士毕业留校并来到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工作,曾在2010年至2011年做过吴孟超的医疗秘书,几乎每天朝夕相处,后来又有几年跟着他看诊、做手术。傅晓辉说,吴老是海外归侨,经历过中国的贫弱年代,“振兴中华”对他来说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他一辈子奋斗的动力。

    吴老看病时“一切为了病人”的精神,深刻影响了傅晓辉。吴老对学生因材施教、寄予厚望、关怀备至,让他觉得“没有吴老就没有我现在的一切”。

    傅晓辉说,吴老在上世纪60年代已经成名,但他对名利看得很淡,终生对医学事业满怀热忱。在吴老的带领下,通过进修生培训制度,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培养了近2000名医生。他们回去后,很多人都成了当地医院的科主任或骨干医生。二三十年前,全国只有上海、北京等少数几家医院能够进行难度比较大的肝病外科手术,如今在全国各省甚至县城的医院都能进行了。

    “吴老想的不是一家医院的手术量、有没有竞争对手,而是希望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都受益,这就是他思考的高度。”傅晓辉说。

    吴孟超的医术、医德,让后辈同行十分敬仰,但他本人始终谦逊。跟随他37年的学生、肝胆外科医生严以群说,几十年来医院发展扩大了,做成了那么大的事业,他从来没从吴老的嘴里听到过一句“我们很牛”之类的话。吴老没有架子,即使手头要处理的事情很多,如果有病人找他,他都会耐心接待,一视同仁。

    吴孟超对学生既严格,又亲切。严以群说,吴老在医学上对学生要求很高,病历上一个错别字都不能有,病人的年龄也不能写错,发现错误会不留情面地指出。“他有时候会批评我们,但也很注意态度。比如我被他批评几句,他觉得我有点受不了了,就会笑一下。”

    吴老一贯倡导让病人花最少的钱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后辈医生传承了他一切为病人着想的精神。

    麻醉与重症医学科医生张金旻2015年来到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曾多次与吴孟超一同做手术。他说,吴老对待病人非常仔细,也促使大家养成习惯,在术前详细了解病人资料。“如果吴老突击发问病人的情况,我们答不上来,他就会很生气;但配合他手术是如沐春风的,因为他没有院长的架子,就像一个普通的老爷爷,只要我们把事情做好,一定会得到他的赞扬和肯定。”

    在医院里,吴孟超对后辈体贴、亲切,还很接地气,喜欢开玩笑。

    傅晓辉说,刚来医院的年轻人看到吴老会紧张,不敢和吴老一起乘电梯,但吴老会笑着招呼大家:“快进来,干嘛躲着我,我又不会吃人!”退休前,医生们怕累着吴老,一天只给他排一台手术,吴老有点不开心:“怎么,是不是嫌弃我老了?”其实,90多岁的吴孟超手术仍然做得又快又好。

    昨天,福建厦门的郑先生看到吴老逝世的消息后,拨打了网上公布的吴老治丧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电话。

    郑先生曾患肝癌,1998年来到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找吴孟超做手术,2005年、2011年又两次来医院,由吴孟超的学生负责手术。郑先生的爱人还记得,吴老对病人非常亲切,当时的伙食费是每天16元,吴老会来询问郑先生的中餐、晚餐要吃什么。

    20多年来,郑先生夫妇坚持给吴老寄贺卡或水仙花,“吴老也是福建人,我们就把他当亲人看待。我们不能经常去上海,就把家乡的水仙花寄给他,表达思念。”吴老回寄的贺卡,他们都一直珍藏着。

    前几年,吴老参加《朗读者》的那期节目,郑先生的爱人看了很多遍,“看一次就感动一次”。

    今天,吴孟超曾经的病人蕾蕾和母亲特地从连云港赶到医院吊唁。1996年,蕾蕾的家人在书上看到了吴孟超的名字,就来上海找他做手术。当时已经70多岁的吴孟超为15岁的蕾蕾做了肝移植手术,手术从早上9时一直做到下午6时。吴孟超还为家庭条件不太好的蕾蕾一家发起募捐。

    现在的蕾蕾身体健康,还有了一个孩子。蕾蕾说,吴老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她把吴老当亲爷爷看待,她想对吴老说:“谢谢您,让我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以前,听说吴老病了,蕾蕾和母亲来上海探望过吴老。病床上的吴老亲切地叫着她们的名字,还给蕾蕾把脉,并竖着两个大拇指说:“很好,很健康!”

    蕾蕾的妈妈说,吴老走了,中国失去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但天上的小行星“吴孟超星”还在。“我们会铭记他的。”

    本报上海5月23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5月24日 03 版

全国健全地方青联组织社团基础工作推进会召开
冼星海:人民音乐家
江竹筠:坚贞不屈的巾帼英雄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感悟“国之大者”
守拙归田园返乡来创业
坚持学史力行为群众办实事
建设“希望小屋”呵护困难家庭
补齐安全短板服务乡村振兴
全民追悼标注时代价值坐标
过去红军留下半条被子 如今党带来幸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