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06月0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山西:既治理生态又脱贫攻坚,可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志中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6月08日   05 版)
制图:张玉佳

    山西省右玉县丁家窑乡的农户正在收割“小香葱”。辛泰/摄

    如今的右玉县从不毛之地变成了“绿色沃土”。辛泰/摄

    初夏,山西吕梁市岚县界河口镇周边的山梁被一片片沙棘林覆盖,翠绿的植株鲜嫩挺拔。然而,这里曾经到处是裸露的黄土。

    不久前,岚县东口子村党支部书记郑二小带着合作社的社员上山补植了沙棘苗。他估计,沙棘销售许可证很快就能办下来:“眼看着合作社的增收路子越走越宽,人的干劲儿也更足了。”

    近年来,东口子这个吕梁的普通小山村,通过“森生财”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赚了钱、致了富,实现了增收与增绿的双赢,也成为煤炭大省山西践行“两山”理念,通过生态扶贫在“一个战场”打赢脱贫攻坚与生态治理两个攻坚战的生动缩影。

    国家气象局《2017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显示,2000年到2017年全国植被生态质量均呈改善趋势,其中山西改善最快。2019年山西森林覆盖率达到23.18%,达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水平,历史性超过全国同期平均水平。与此同时,生态扶贫绿了荒山,富了农民,脱贫攻坚过程中每年带动52万以上贫困人口增收10亿多元。

——————————

    “家乡能增绿,农民能增收”

    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因煤而兴,也为煤所困,干旱、沙尘、水土流失等因素叠加,缺林少绿、生态脆弱、多座城市“上榜”严重污染城市。很长一段时间,山西在保障全国能源供应的同时,承受着生态之痛。

    曾经这里58个贫困县中有41个是国家和省里限制开发的生态主体功能区,集中分布在吕梁山、太行山和北部高寒冷凉山区,全省贫困集中区域和生态脆弱区域高度重合。长期以来,二者相互交织、互为因果。

    那么,如何既治理生态又攻坚贫困?

    山西创造性地将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相结合,联动实施退耕还林奖补、造林绿化务工、森林管护就业、经济林提质增效和林产业综合增收“五大项目”,创新造林扶贫合作社,广泛吸纳贫困户参与,群众退耕还林得奖金、造林护林挣薪金、生产经营得现金、流转入股得租金,林业产业成为脱贫利器。

    在吕梁,最早尝试生态扶贫的是岚县。

    2016年,当地探索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议标承接绿化工程,把少部分人赚钱变为让广大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提出合作社的农户80%以上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的造林工程全部交由合作社实施,使贫困群众获得劳务收入。造林完毕后,仍由贫困户对林木进行长期管护,获得管护报酬。

    岚县东口子村党支部书记郑二小和他的“森生财”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就搭上了政策的东风。作为县里最早一批成立的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已承接了近7000亩的绿化任务。

    “要么不干,要么就干好。”2016年,东口子整村脱贫。周边山上越来越绿,郑二小的目光也看得更远了。他带人去内蒙古考察了“大果沙棘”,回来后将沙棘苗作为合作社的产业发展方向。

    “家乡能增绿,农民能增收,再苦也值。”闫凤明年龄比郑二小大,却打心里佩服这个村支书。闫凤明曾是典型的贫困户。起初,郑二小让他加入合作社,他两手一挥:“顾不上,还得给爹妈做饭呢!”当闫凤明看到入社有奔头再找过来时,郑二小二话没说答应了:“给你留着位子呢!”

    前不久,在郑二小带领下, 闫凤明和其他村民刚刚完成了沙棘苗的补植,“干了50多天,挣了六七千元。算下来这几年,每年也能挣个两万多。”据了解,在“森生财”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社员近些年人均增收达5000多元。

    这一年,该县47个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一年承揽造林5万亩,参与造林的社员人均增收5000元。岚县的合作社造林探索,也在吕梁全市推广,其中最核心的一条是,要求入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比例不低于60%。2017年全国林业观摩会在吕梁召开;2018年,吕梁生态扶贫做法在全国推广。

    路子对了,机制活了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时指出:“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要把脱贫攻坚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是脱贫攻坚的好路子,也是生态建设的好路子。”

    如今,在山西省林业部门和吕梁市指导下,岚县给生态扶贫赋予了更多内涵:农民除了有造林务工收入,还有管护、经济林提质增效、退耕还林奖补等收入。

    路子对了,机制活了,生态扶贫效应开始释放。

    石楼县,东依吕梁山,西濒黄河水,沟壑纵横。如今这里借势生态扶贫战略,创新探索了“党支部+造林合作社”模式,被誉为“吕梁造林合作社的升级版”,特点是“资源共享、生产互助、利益共沾”。目前全县5万多贫困人口从中获益。

    以义牒镇褚家峪村为例,村里的合作社完成了3000亩春季荒山造林后,又承担起了乡村绿化工程。技术员张海峰说,“党支部+造林合作社”模式,由过去的单一造林正在向造林、管护、经营一体化方向发展,最大限度地让老百姓获得长远利益。

    “党支部+造林合作社突出了支部引领作用,鼓起了大伙干劲,实现了集体经济与群众增收的双丰收。”褚家峪村党支部书记许海瑞说,眼下,村里正在探索“党支部+”向其他领域拓展。

    吕梁山、燕山-太行山区是山西两个最大的集中连片贫困区,尽管地貌迥异,可如今两地群众对于生态致富的愿望却一致而迫切。

    壶关县桥上乡大河村,深处太行峡谷,溪流相汇,绿野交织,森林覆盖率高。

    绿色吸引力,脱贫新动力。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大河村聚焦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全村有农家乐123家,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带动周边千余人吃上“旅游饭”。

    素有“三川十塬沟四千,周围大山包一圈”之称的临汾市大宁县,生态脆弱和贫困高发在这里叠加。

    寻求突围的大宁,通过实施购买式造林,让群众在兴林增绿中脱贫致富。伴随“购买式造林”带来的“双收益”,大宁又试水将“购买式造林”模式拓展到乡村建设领域,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林业,探索小农户和现代林业有机衔接机制成为大宁改革的一个方向。全县购买式造林、深化农村改革和资产性收益累计增加村集体和群众经济收入1.21亿元。

    脱胎换骨的右玉

    山西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漠的天然风口地带,曾经是一片风沙成患、山川贫瘠的不毛之地。70年来,右玉历届县委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坚持不懈植树造林,坚韧不拔改善生态,使全县林木绿化率由不足0.3%提升到55%,90%以上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右玉县也成为山西省首批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之一。

    在距离杀虎口不过30多公里的右玉县丁家窑乡,返乡青年王涛站在一片“绿色沃土”中,动情地为来访者介绍家乡孕育出的极具竞争优势的“小香葱”特色产业。

    如今,他的家乡已种下了1.4亿棵树,全县99%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昔日的“逃离之地”变成了“联合国最佳宜居生态县”,“扩大绿”正在向“转化绿”的理念深刻转变,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选择回乡发展,他们的回乡之路与家乡的变化交织在一起,成为山西这片黄土地上的独特风景。

    “小香葱,生长快,耐寒耐热,四季可种。”王涛说,右玉县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其发展无公害出口农产品提供了天然优势。他们的产品在外贸市场上供不应求,年平均外贸出口额达700多万美元,即便经历新冠肺炎疫情,今年订单同比增长20%。截至目前已签订销售订单260吨。

    “生态扶贫令不少人因此受益。”王涛回乡后发现,家乡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当地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最直观的就是这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特色农业产业,帮助当地贫困人口彻底脱贫。

    王涛介绍,当地农户主要有三种增收渠道:一是通过统一的土地流转,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村民从中获得入股分红;二是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进而助农增收;三是实现农民在家门口就业,获得务工收入。

    据了解,5年来,山西58个贫困县组建造林专业合作社3378个,吸纳贫困社员7万余人,累计完成造林1300万亩,52.3万贫困人口受益,增收10多亿元,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互促双赢的路子。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志中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6月08日 05 版

山西:既治理生态又脱贫攻坚,可也!
晋北“宝玉”富民 黄花“蝶变”金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