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06月1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应届生求职:一场与不确定性对抗的心理战

加利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6月16日   03 版)

    研二寒假前夕,我为即将到来的求职季制订了“错峰”计划:充分利用没有课程的研二第二学期完成毕业论文实验、尽力写完初稿,如此便可在研三专心投入求职,不用同时为毕业论文和找工作焦头烂额。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一切设想,我在家度过了有史以来最漫长的假期,研三开学的9月才得以返校,遑论在研二完成有被试需求量的毕业论文实验。加之我完全高估自己“居家”写论文效率,最不情愿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实验进程和求职考试高峰期撞了个正着,众多事情挤成一团,令人“头秃”。

    纵观我长达8个月的求职之路,虽称不上多么惊心动魄跌宕起伏,但一路磕磕绊绊走来,遇到的“坎儿”还真不少。

    首先,职业方向的选择是个绕不开的“坎儿”。疫情影响下的就业市场,稳定性变得格外珍贵,父母在耳旁不停念叨:公务员是“铁饭碗”,你那个行业太辛苦,女孩子找个稳定有户口的工作最重要。当不得不与家人的期待“对抗”,坚持就变成了一件更艰辛的事情。我常常会在某些瞬间陷入怀疑:“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难道是真的?我真的适合自己选择的行业吗?

    经过多方咨询比对,我坚持了本心。但目标行业招聘晚且进程缓慢,为避免“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我在秋招阶段“海投”了很多其他性质的企业招聘,甚至着手准备了国考——和很多同学想法一样,虽然不是一定要当公务员,但既然拥有着应届生身份,不试白不试。求职单位纷繁复杂,我专门新建了一个excel表格,上面细细列出目标公司、招聘链接、截止时间、投递情况、后续进展等条目,并随时跟进,不知不觉积累了近50条。

    后续复盘时我才发现,“以考代练”的收获并不与付出对等。为了“兜底”而缺乏严格筛选的职位,要么对重要的考试帮助甚微,还要付出来回奔波的时间成本;要么考上了却并不会去,反而耽误心仪单位的针对性复习。事实证明,求职定位清晰、有的放矢,才能避免“事倍功半”。

    确定了求职目标,下一个“坎儿”便接踵而至——心仪的单位考试日期“撞车”。有一次,我也遭遇了笔试时间的冲突,一家是行业标杆,各名校毕业生蜂拥而至,竞争激烈;另一家声名不显,但待遇不错且难度相对较低。是为理想放手一搏,还是认清自身实力选择保底,我细细列出了两个选择的利弊,却依旧难以作出抉择——冲突考验的除了抉择与放弃的能力,还逼迫人思考:你能否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除了自身因素,疫情还造成了客观条件的“不可控”。单位在一周前发出线下考试公告,下一周就可能由于疫情突然变化,宣布考试延迟,这对时间安排和心理调节都带来不小的挑战。许多单位已开发出相对成熟的线上考试系统,但Bug也不少。比如,某单位要求必须用特定系统的手机和电脑方可运行考试软件,为此我只能连夜网购一个新手机;再比如,某在线考试网站负载过大,做题3秒,刷新5分钟,系统卡到令人崩溃,以至于不得不择期重新组织笔试;用电脑远程面试时领导突然听不见我说话,不得不转移到手机上面试……

    说到底,在自身能力提升之余,求职是一场与未来不确定性对抗的“心理战”。当周围同学好消息频出,内心多多少少会产生同辈压力。深夜辗转时总会有根弦绷得紧紧的,在没拿到保底offer前,未来会去往何方,夙愿的offer能否拿到,其他机会是否会更好……种种矛盾与迷茫,都容易在某个不经意的时间点汇集成激流汹涌而至。

    求职是场持久战。在经历过大大小小各式各类的招聘之后,我最终收获了心仪单位的offer。说句很老生常谈的话,求职迈过的那些坎儿,说大不大,都是未来回望人生轨迹时值得反复咀嚼的经历。或许这场战役很艰辛,但要相信一点,对于勤奋耕耘的求职者而言,放平心态,戒骄戒躁,心仪的面包一定会有的。

加利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6月16日 03 版

毕业大戏落幕,我却流连着不愿离去
应届生求职:一场与不确定性对抗的心理战
补办的典礼上 我们还是旧时模样
给毕业的你:过分恐惧只会让世界越来越小
远赴他乡,读博的我已经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