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下一颗理想的种子”,北京大学法律专业学生高彤玥记得,在思政实践课总结会上曾有老师将这门特殊的课程总结成这样的一句话。而她心中的种子来自于寿光——一个以蔬菜产业闻名全国的县市。
2020年8月,北京大学把思政实践课开到了三元朱村的村史馆,村书记王乐义为一批法律专业的北大学生“上课”。在这堂课上,这位80岁的老书记回忆起一个故事:那时他们去香港调研市场,人家问有没有不带刺的黄瓜,他说不带刺的那不叫黄瓜呀!对方就冲他们笑了笑。那时寿光蔬菜达到无公害标准,可在香港、在东南亚市场已经要求绿色蔬菜标准了。三元朱村派出千百名技术员,在全国建起冬暖大棚。如今,寿光已经成为全国多项蔬菜标准的制定者。
“当你去真正观察到中国的农业是现代化、技术化的,有了真实认知之后,就不会被国外虚假的观点欺骗。” 据高彤玥观察,“身边同学中,有的因为思政实践课的所见所想而坚定专业方向,找到研究内容,或是让人生走上全新道路。思政实践是在我们心中埋下了一颗理想的种子。”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思政课教学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同年,北京大学开始组织建设北京大学思想政治实践课程。1062名北京大学的大一学生组成83支课程团队,走出校园,去往26个省、区、市,去到工厂园区、田间地头,在村舍中听老党员的故事,探访退伍老兵,在山川沃野中真实触摸中国社会,学习这门1个学分的社会必修课。
这年6月,北京大学马克思学院副院长陈培永带不同学院的50多名本科生,到山东开展思政实践课。
6月18日,在由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北京大学主办,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教育部社科司、中国青年报社承办,中国青年网、新浪微博协办的“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启动仪式上,陈培永分享了自己的所得:“我理解了,最鲜活的思政课,不是干巴巴的书本,而是亿万中国人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青春华章。”
专业知识“牵手”思政教育
去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一支队伍去往一个小乡镇,那里的传统产业是藤铁。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陈建立记得,学生去参观学习后很惊讶,原来从文物中发掘优秀创意,移植到现代工业产品中,可以促进产品的转型升级。
让他意外的是,这一系列的思政实践课活动改变了很多同学对考古的刻板印象。以往在青年眼里,考古就是研究陈旧的文物,是一门冷门的学科。但走出校门后,学生发现现代生活也需要考古文化,如游戏人物设定、电影主题公园设计都要从考古学中汲取养分,“这不是宣教,而是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体会到考古魅力,感悟考古价值。”
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也积极参与到了思政实践课的建设和策划中来。开课前,学院举办了一场课程策划创意设计赛,提前让学生去策划思政课地点、内容、环节,通过现场评比,由老师、同学去判断这份思政实践课实施策划设计得好不好,操作性高不高,学生将来的收获多不多。
两年的探索里,北大思政实践课精心打造了一套新课程导师团的“样板”。针对每一次实践课,按照教师与选课学生人数1∶20的比例配设指导教师。在出发前,会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带领学生学理论、读经典;课程结束后,也有学科专业教师带学生举办读书会,引导大家将理论和实践结合思考。
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刘德英看来,田间地头的思政实践课堂里,教师更像是一盏路灯,“在需要的时候发出亮光,如果学生走得很好,我们就像白天的路灯,默默陪伴。”
2020年,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5支课程团队去往江苏淮安、福建永泰、云南勐海、四川宜宾、浙江丽水等思政实践课教育基地,分别围绕“行走中的党课”“直播间里的民生”“风雨后的复苏”“云端上的守望”“旗帜背后的故事”等主题开展调研活动。
在宜宾市某区进行基层调研时,政府管理学院的高昕阳跟当地干部聊起扶贫的话题。他们向扶贫干部提问:开展扶贫工作最困难的是什么?如何协调不同类型的产业?座谈会上,村干部一一回应解答。
正是因为这次思政实践课,高昕阳在学校辅修了社会学的课程。在暑假,他邀请清华大学的朋友一起组队,回到自己的家乡开展了社会调研,“田野调查能锻炼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术的好奇心可能就存在于这种张力之中。”
今年思政实践课开班前,高昕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让学弟学妹带着课题去学习。比如针对乡村振兴的话题,同学们可以提前查阅资料,阅读学术文献,“如果能带着问题去思考,会激发未来在专业学习中的兴趣。”
读国情书、读基层书
2020年,北大思政实践课继续出发,25个开课院系,38位书记、院长带队授课,287位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带队,226名党员研究生担任课程助教,3226名大一、大二学生,组成191支团队,跨越29个省、市、区,在社会大课堂中读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
2020年8月,一堂北大思政实践课开在了江苏省连云港市的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决胜之年,连云港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在华威玩具工厂,女工们正在缝制布偶,北大学生们还能听到缝纫机转动的声音。听过了当地人的讲解,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张俊龙才知道,这样的一个玩具厂为居民提供了很多就近就业的机会,解决了从前“赚钱要出村”的问题。
一路发现,一路收获,同学们亲眼见证了众多一线扶贫的成果:孙净埠村电商创业园区搭建的 “党建+电商”创新平台、省级美丽乡村川星村打造的“鲜果种植+采摘+观光旅游”等特色一体产业……
“扶贫远不是我们在书本上所看到的那么简单,更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这里面有因地制宜的大学问。” 张俊龙越发感受到国家的扶贫政策对一方居民生活的改变,更近距离地体会到了基层干部的扶贫初心。
不同的地方,北大思政实践课程团队相继出发。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思政实践课程团队以《习近平在正定》为教材,把正定县当作教室,在县党组织诞生地和地道战遗址寻访党员初心;生命科学学院思政实践课程团队赴陕西汉中,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课程调研主题,让专业保护人员和当地村民做实践导师,深入生态保护基层一线,在实践中理解绿水青山的价值。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宋朝龙感慨,现在的学生不能只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抽象的知识,“他们在思政实践课上发现了真实的问题,了解中国国情,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都会发生相应变化。”
潜移默化,润心无声
“我们的思政实践课很不一样,老师同学们一起出发,每晚评议会上把自己所思所想讲出来,大家一起交流学习。我才发现原来政治课可以这么新颖深刻,社会实践可以这么走心。”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球化学专业2018级本科生陈修远在团队评议会上说道。
北大思政实践课从一开始就不是搞组团旅行,不是走马观花看热闹,陈培永认为,“我们必须用思想理论来讲政治,用思想的感召力来教育同学,用理论的高度来引导同学,不能沦为思政形式主义。”
在摸索中,北大思政实践课打磨出了一套反馈机制。在社会课堂结束后,团队会通过交流座谈、专题访谈、主题团日、每日评议会、读书分享会等形式,让学生反思讨论,由老师引导总结。
李淑静发现,青年人对世界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了。出发前,学生以“改革开放五位一体”为主题去学习理论,到了浙江,在杭州余杭区学生与当地创业者座谈会上,“未来人工智能和人类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人工智能对语言类专业学生产生什么影响”“未来就业存在哪些可能性”……一个个问题被学生抛出来。
“思政实践课希望他们真听、真看、真感受,而不是靠说教去得出结论。”参观后,在评议会上,有同学惊讶地发现,白天站在同一个地方,看着同样的东西,听着同样的讲解,可一到总结,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这时,专业老师就会用思政理论提纲挈领地总结概括,引导学生以知践行,以行促知。李淑静认为,这种沉浸式、互动式思政课,“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主义理论是能解释现实的,书本上的思政思想是有血有肉的。”
去年,2019级物理学院李志昊捧着一本《苦难辉煌》,坐大巴在沙漠里穿行了4个小时,他真切地感受到了东方红卫星升起的地方是怎样的环境。在酒泉发射场,烈日阳光像炭烤,这里缺水、干旱,大风卷着沙子不停地吹打在他们的脸上、身上。
在座谈会上,一位北大学长回想起自己第一次亲身经历火箭发射的时刻,那时声音很大,把玻璃都震碎了,在场人都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学长对他们说,只有到了那一刻,你才能切身体会到航天工作的伟大。
李志昊觉得,“书本上的描述不过是几笔文字,但现实中的困难却令人难以想象。”这是一种和阅读文字不一样的感受,在现场,航天科技工作者像战士一般不畏艰险、永远向上的精神能真正地震撼到他的内心。
他把思政实践课看做一场思想的启迪,它让人思考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冷静地分析,做出开创性的事业。如今,李志昊在尝试校内创业,有时遇到困难,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他的脑海里就会想起航天工作者的故事,“这个时候你会潜移默化地去学习老一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高彤玥记得《燕园情》有一句歌词非常贴切:“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
坐在课堂上,“我们会觉得大棚里的物理原理、发电厂的技术攻关离我们很远,对背后的中国精神也没有真切的感知。”在她看来,思政实践课或许无法教授专业技术,但“它让我们能够近距离地观察和感受这个世界,就像一粒种子,把精神埋进了我们心中的土壤。”
在村史馆,当同学为王乐义老书记的奋斗故事鼓掌时,而老书记摆摆手却说,你们才是以后的国家栋梁。
“要完成这个期望,仍需要坚定初心、不懈奋斗,今后我们也许会长成参天大树、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结出花朵果实。而思政实践就是那一颗种子。” 高彤玥说道。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杨洁 记者 叶雨婷 樊未晨